建站频道
      分享到:

      《笛声•dream•叹逝》(作者:蒋志琴)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1:28:45 来源:网络

        九月十三日,彭锋老师的《西方美学专题》课上,有一位白胡子外国人以“批判性思维”为题,以笛声为引子,讲了一个故事,story。





        “忒,忒,呛!”低缓的二胡声响起。台上的男子双手轻轻一拱,深情、缓缓地念道:“小姐呀!”再一抖春衫袖,随着音乐声开始倾诉思念之情。如果是演绎中国版的古代爱情故事,称“戏剧”;演绎西方爱情故事,称“歌剧”;若在日本舞台上,演员还带着面具,叫“能”。

        笛声在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意象:欢快的牧童短笛,吹出的是青春、艳阳天下的自得、悠闲之乐;阳关长笛,奏出了离人对故人、故园的思念之苦。今天的笛声属于后一类,凄切、哀惋。宋词中有很多类似的意境: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中的笛声,意蕴悠远、空阔,一读三叹,使人为之心酸;“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哀伤的《送别》曲;冯延巳的《雀踏枝》下阙:“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乍逢而又将别,相见时难别亦难!“杨柳岸,晓风残月”,伴着残梦;醒来后的相思,“不思量自难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羌笛无须怨杨柳”,关乎春风!

        白胡子诉说自己的dream,还会联想到著名的演讲Ihave a dream。后者语句铿锵,气势磅礴,是关于国家的、伟大的一个dream,白胡子的dream,是关于自己的、情感的dream。

        为何要追梦?叹逝?

        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自古有之。有借以劝人珍惜光阴,也有说“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人二十而冠,开始蓄须,至胡子发白,必有与曹丕类似“日月逝乎上,体貌衰乎下”之大痛。于是秉烛游,于是叹逝。人何以能以有限的时光立于无限的时间流?立德、立功、立言。白胡子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于是著书、说故事。

        讲故事前,他先介绍了三位出场人物:穿黄衣的lady与男子Cantara对话,叙述关于Ameera的故事。以现实中一对男女的对话,塑造出对已逝女人的追忆。穿黄衣的女子,这颜色太奇怪,改红衣该多好,就能附加残阳、残红之类的情感,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了对意象美的鉴赏标准?接着,白胡子动情地吹起一枝样子古怪的笛子。笛声中,他在收敛自己的情感,也在收敛大家的情感。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没有国界,不同乐器又有自己独特之处,笛子向来是以“如诉如泣”为特色,引起人对往事的追忆,哀思,足以“引情”。笛声之后,他用英文朗诵:

        “special words about me,…”

        声音在教室里飘荡。我闭上眼,双手合拢撑在下巴上,在声音、词义所创造的意境(象)中,也在构思《营养》一文,还在想着如何表达出当下的感受。我出入在“戏”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鲁迅认为,《西游记》写得好,在于它令人忘怀得失,独存鉴赏;而《三国演义》令人“见刘胜喜,见曹胜则恨”。参与者、旁观者果真有高下之分吗?

        感人的是什么?意象,谁的意象?故事的目的?精神的旅游?再问:为何有这个正在讲述的故事?

        时间!逝去的时间、逝去的物,都被蒙上了后来想象附加的power,所有的故事,dream而已!对精神家园的回归而已!把小鸟踢出鸟巢,让它独立、飞翔;人在电梯中不动,只需要等待,出电梯时就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人像流水线上的一件物品,上线、下线,出发、到达。我是谁?谁是我?

        追忆!我在哪里?我和谁在一起?爱的意识、爱的能力。吹起笛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笛声让我回忆当时的我?

        前辈在课堂上吹箫、吹笛子,可见其风流倜傥;而今这异乡人的笛声,让人深思。音乐无国界,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梦想,在这种或任何情况下都能交流。 

        追梦,叹逝。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