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普洛丁美学思想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1:31:47 来源:网络

        1, 人物卡片



        普洛丁(Plotinus 205——270年)生于埃及,年轻时在亚历山大理亚求学于当时著名的希腊哲学家阿牟尼乌斯(Saccas Ammonius 公元175——242年)达11年之久。据说阿牟尼乌斯原是基督徒,后来脱离了基督教。39岁时普洛丁曾经随罗马军队出征波斯,试图学习和了解东方哲学和思想,但中途折回。第二年普洛丁来到罗马定居,聚徒讲学,直至逝世。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代表,学识渊博,尤精于历史,他的哲学与时代精神契合,声望和影响都很大。鲍桑葵说:“普罗提诺是一个在君士坦丁大帝前一世纪中用希腊文著作的非基督教的哲学家,因此,人们把他看做古代后期的人物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也有人把他看做是中世纪初期的人物。这种难以肯定的事实比任何肯定的事实都更能说明他的地位。”“希腊哲学家的创造才能随着普罗提诺而结束了。”

        塔塔凯维奇认为:“普洛丁在美学上处于两个时代之交,一边是他出生的古代,另一边是他对之产生影响的中世纪。很难说他归属于哪个时代。……普洛丁本人是继承了柏拉图的,他又为经院派美学中的伪狄奥尼修和新柏拉图主义所继承。”他认为普洛丁与希腊化时期那些埋头于细枝末节的美学不同,是历史上最富于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之一。

        朱光潜先生指出:“普洛丁是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亚历山大理亚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殿军,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是站在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一个思想家。”可见,普洛丁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美学家。

        50岁以后,普罗丁开始著述,著作共为54篇论文,被门徒编成6卷,每卷9章,故名《九章集》(Enneads或译《九部书》)。美学主要在第一章之六(论美)和第五章之八(论感性美)。



        2,美学思想:



        1)美根源于“太一”



        感性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美。但是,最根本的美在那里?有没有一种美先于所有这些美?“是什么使得视觉在物体中见出美丽的东西,听觉在声音中听出甜美的东西呢?从灵魂里流溢出来的美的东西的秘密是什么?”在普罗丁看来,所有的美根源于“太一”(the One)。“太一” 或“绝对的善”(the Perfectly Good)是最早的来源,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创造万物的“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所以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而是绝对只有一个形式的东西,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存在,存在创造了这些繁多的东西。

        “太一”不能是一切事物,因为如果它是一切事物,它就不再是“太一”了……

        “太一”从自身出发,创造万物。就像一个容器中盛满液体,会自动溢出来一样,“太一”也“流溢”(emanation)出一切实体。“流溢”的过程是:太一——心智(Divine Mind)——精神(Spirit)——灵魂(soul)。而“灵魂”构成具体世界的形象和事物。因此,“灵魂”有两种冲动:一方面,它以神秘的直觉沉思“心智”,同时又有追求感性事物的欲望。灵魂在观看它的存在的来源时,是充满着心智,但是当它向别的相反的运动前进时,它便产生出自身的形相,产生出感觉和植物的本性来。

        从“太一”到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和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世界,“太一”在“流溢”的过程中自身没有任何改变和损失,“流溢”出的事物却由此一步步降低其本质或退化,就像太阳放射它的光芒一样,放射愈远,光就变得愈弱。“太一”的“无穷能量”在旅途中遇到了无形式的“非存在”(Non-Being)——暗淡的、迟钝的、物质的障碍。于是,现实的个别的人脱离了他在“太一”中固有的位置,混杂着各种异己的成分。

        因此,人的精神都渴望返回故园。这就需要灵魂解脱肉体的束缚,清修静观,苦行默想,达到宗教的心醉神迷状态才行。

        “太一”是最高的本体,最高的善,也是最高的美。因为任何一件美的东西都是后于它的,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就像日光从太阳派生出来一样。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于得到“太一”的照射。普洛丁承认自然界和物质的美存在,不过,美的事物因此分等级:愈接近心灵和灵魂的东西愈美。“至于最高的美就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观照心灵的美则需要一种静观:如果要得到美本身,那就得抛弃尘世的王国以及对于整个大地、海和天的统治,如果能鄙视这一切,也许就可以转向美本身,就可以观照到它。



        2)美是一种精神,性质,不是关系



        美在根本上来源于“太一”,所以美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透过它显示了理念和精神。普洛丁据此批评了希腊流行的一些美学观念:和谐、比例、均衡等。和谐与均衡只存在于复杂的事物中,可是太阳、光线、黄金、闪电这些单一的事物都是最美的;同一张面孔,由于表情不同,有美和不美之分;均衡与恰当也存在于丑的事物之中;均衡、和谐等不能用于知识、好的制度和美德。所以他说:“很显然,同一物体,时而美,时而不美,仿佛物体的实质并不同于美的实质。”

        美是一种专为审美而设的心灵的功能去领会的。外在的形式美、均衡与和谐美是衍生的、借来的美。美的特点是“整一”。“整一”不在质料之中,是精神性的,它以“分享”内在的、精神的、理性的、理想的美而美。正如他说:“一切存在的东西,包括第一性的存在,以及以任何被说成存在的东西,其所以存在,都是靠它的统一。因为,一件东西如果不是一件东西,它会是什么呢?把它的统一去掉,它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东西了。举例来说,一个军队如果不是一个统一体,就不是军队,一个合唱团或一个团体如果不是一个,就不是合唱团或团体了。……当统一的本性使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时,美才存在;当灵魂成为一个单位,在一个单一的和谐中统一起来时,才有美德存在于灵魂中。”

        “整一”是由理念决定的,因为理念自身就是“整一”。“整一”不仅存在于复合的事物之中,也存在于单纯的事物之中,就如他说的:“一件东西既化为整一体了,美就安坐在那件东西上面,就使那东西各部分和全体都美。但是当理式来到一个单纯的或各部分同质的东西上面,就使那东西在全体上显得美。”

        “整一”来源于“太一”。他说:“美的真正的可爱,与其说是对称本身,不如说显示出这对称的某种因素。……为什么一个逼真的雕像比那些合比例的雕像更美?为什么一个丑的活人比一个美的雕像更美?这是因为生命更可爱,其所以更可爱,是因为他具有灵魂,灵魂具有更多的神性。”归根结底,美不是形式、大小、颜色,而是灵魂。灵魂也只能喜欢灵魂。如果他喜欢感性形象,喜欢形式和颜色,也是因为这些现象中包含着灵魂。

        但是,普洛丁并不否认比例、均衡对于美具有很大的意义,只是认为这些属性只是美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它的本质。包含着纯感性的事物并不是纯感性的事物。美的本质和根源是透过均衡“显现”出来的东西。外在的美、自然美,是因为“显现”了内在的精神而美。



        3)艺术美和绘画理论



        普洛丁虽然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与柏拉图对于艺术的看法却是截然相反。

        他说:“如果有人因为是通过模仿制作了艺术而蔑视艺术,我们必须告诉他,第一,自然事物也是模仿;其次,他必须知道艺术不是简单地模仿他们所见到的事物;它们回归到自然来源的逻各斯;艺术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它们自己的独创,由于它们具有美,所以它们弥补了事物中的缺陷。”这是普洛丁对于艺术模仿说所作的新的解释。他认为艺术仅仅模仿感性世界是不够的,因为这个自然的对象是充满缺陷和不完满的。艺术在本质上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真正的艺术家模仿的不是现实,而是他头脑中的形式。假定有两块整石并列在一起,其中一块还不成形,还未经艺术雕琢,另一块却已经由艺术处理过,变成一个神或人的雕像,……这块已由艺术赋予一种形式的美的石块将显现出美,但是,它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是一块石头。(否则那块未经处理的顽石也就应该一样美)而是由于艺术所赋予它的那种形式的结果。材料本身没有这种形式:这个形式在赋予石块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思想中。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把心中形式的外化、物化的过程。已经物化的这种艺术作品的美还赶不上艺术家心里的美,它“只能美到石头被艺术家处理的程度”。一般说来,艺术家心中的形式有叫做“内在形式”(to endon eidos)或“范本”(apchetupoou)。内在形式是一种心理形象,范本是一种理想形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普洛丁没有解释。 内在形式并不是艺术家本人的创造,而是永恒的范本的映像。但是这范本又是活生生的,存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中。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就是模仿理想的形象。例如,“菲底阿斯雕刻宙斯,并不按照一般可见的摹本,而是按照他所理解的,假如宙斯显现出他的形象时应该像的样子。”艺术家在艺术中都意图表现一种理想或理想的东西。

        普洛丁还有一些关于艺术的具体论述,涉及绘画的部分最为细致。

        他要求绘画避免一切视觉缺陷产生的结果,要把物体画得就像在眼前那样,置于前景:“为了把握物体真实的尺度,我们必须使它近在眼前,一目了然”。这就需要使用一种“缩减”(diminution)的原则,将巨大的事物缩减、变小。此外还有色彩上的配合。物体的各个细节都要画到,要用原色。同时,绘画要表现物体光彩夺目的外表,避免深度和阴影。因为物质是黑暗,灵魂是光明。绘画要摆脱物质的局限,画出灵魂。反透视法:按照这种理论画出的画只有平面,没有立体感,因为没有阴影(伦勃朗的画,阴影是其最深厚的背景和意蕴)。画中的人与周围环境不相接触,甚至不接触地面,仿佛是悬挂在空中。不过每个细部都异常清晰。

        这种绘画虽然描绘的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它却无法传达现实世界的秩序和性质。因此,它不是现实世界而是图式和几何图形。画家的目的虽然是最忠实地、细致入微地传达现实,可实际上却改变了现实。这正是普洛丁的目的,他让艺术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的世界,在绘画中要让精神冲破物质现象的罗网。

        这种绘画后来在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中成为主流。他的理论一直为基督教艺术家奉为圭臬。直到文艺复兴初期的马萨乔、契马布埃、乔托等,才开始冲破这种绘画形式和观念,阿尔伯蒂、达·芬奇等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全面创新,将透视原理、数学、几何学运用到绘画艺术中,开创了西洋近代油画的主潮。







        4)小结



        普洛丁的“太一”与柏拉图最高的善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与基督教的上帝也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希腊哲学中最高的理念和基督教上帝之间的一种过渡。

        普洛丁的美学强调精神,认为物质美总是渗透着精神的东西。和谐、均衡只是体现了一种精神。这是西方美学中和谐论的又一次飞跃。美感形式中有心灵的愉悦。从中世纪到黑格尔,都强调精神。

        普洛丁不仅有美的形而上学,还有艺术的经验分析:论述了艺术创造中的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指出艺术家模仿的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这里提出的问题是:艺术所再现的是哪一种实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所依据的理论根据即在这里。普洛丁的观点为浪漫主义或幻觉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理论的资源。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