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席勒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4:45:11 来源:网络

        1,人物卡片

        席勒(Joha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年)出生于符腾堡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童年进拉丁文学校读书,后来上了斯图加特的卡尔军事学校。1775年席勒由法律改学医学。1788年,席勒的《尼德兰独立史》完稿,第二年由歌德等推荐在耶拿大学担任编外历史教授。嗣后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等一系列著作。1805年辞世。

        18世纪后半叶,欧洲城市中新型工场应市场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业,这一不断扩展的全球范围的商业造就了为它服务的商业机构,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随之急剧增长。银行和联合股份公司提供了资金进行国际商业投机。欧洲成为庞大的世界性贸易体系中心宣告完成。席勒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2, 美学思想

        1)美育的目的

        《美育书简》共27篇,主旨在于论证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来改造社会。

        法国大革命出现暴政和屠杀,根源在于近代人性的分裂。当时的社会,广大下层阶级处于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之中,他们要求打破社会秩序,解放自己难以驾驭的狂暴,急求兽性的满足。而文明的上层阶级则萎靡不振、颓废堕落。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腐败和没落的景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

        近代社会的特征是严密的社会分工,整个社会像一个精巧的钟表机械,无数众多的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扩张的知识和个人的有限的智力之间的冲突使得学术必须有更精密的分工,复杂的国家机器又使得人们的地位和职业必须有更严格的区别。于是,法律与风俗分裂,娱乐与劳动分离,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不相符。与近代社会相对的是古希腊社会。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体制,使每个人都享有自主的生活。希腊的社会文化没有造成社会与个体的分裂以及人格内部的分裂,而且每个人在必要时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整体。希腊人的这种自然天性具备了一切艺术、才智和道德的潜质,所以希腊人能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种完美的人性里。

        与古代希腊相比,席勒生活的时代,远远不能产生政治道德革新必要条件的那种人性典型,反而会出现它的直接对立面。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政治改革的企图都是不合时宜的。政治改革只有等到人的内心分裂再度被扬弃,人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足以成为艺术家的天性,而且保证理性的政治创造能够实现之时才能进行。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整个社会的审美教育。

        2)三种冲动(本能)理论

        人格——始终不变

        人性 绝对存在

        状态——变动不居

        其中,“人格”和“状态”在“绝对存在”(理想的完整人格或“神性”)中是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即经验世界或现实的人)中则永远是两个。“人格”只能显示在永恒不变的自我中,但是,人又必须是一定“状态”下的“人格”。这种情况,就像花开花落,我们把花看作是这种变化中不变的东西,就如同“人格”,而在他身上却表现出(花开花落)两种“状态”。没有“状态”的出现,“人格”无疑只是作为一个人的潜能而存在,而不会表现于他的行为上,因此就不会有具体的时间和历史。只有通过人的一连串的表现活动,这个永远不变的自我才能成为自在自为的现象。

        而当“人格”表现于“状态”之中时,他就是一个具体的人,因而也就具有现实人的所有局限,是一个“限定的存在”。

        人之所以有感觉、思维、欲望,是因为人之外还有一个对象世界与“人格”、“状态”相对应。另一方面,人也必须把他的一切知觉化为知识,亦即化为一种具有统一性的知识。因此,现实的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没有感性和感性世界,人就只是形式,人就绝不可能与世界结合在一起;第二,人的感性如果离开一切精神主动性而就其本身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素材(质料)。

        因此,人为了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必须赋予身上的素质(形式)以现实性(现实内容或质料);人为了不仅作为感性的世界(素材或质料)而存在,而要把握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必须赋予材料以形式。

        由于这种内在的需要,人就必然具有两种自然要求和冲动:感性冲动(sensuous instinct)和形式(理性)冲动(formal instinct)。通过感性冲动,人格形式转化为实体,抽象的理念变化为具体事物,时空无限性因此得到限制,成为我们生活世界的具体的时空。但是,因为任何形式只能在物质上出现,任何绝对事物只能通过有限的媒介得以表现,所以这种感性冲动也造成人性的全面表现的限制。因为实现了这一方面的潜能就意味着扼杀或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潜能。要克服这种限制,就需要形式冲动。当形式的本能支配我们的时候,生命就达到最高度的扩张,一切局限就消失了。在感性冲动的状态下,人是“限量统一体”,那么,在形式冲动的状态下,人就是“理念的统一体”。

        从以上可以看出,感性冲动事实上是一种类似对象化的过程,即把理性、形式对象化为现实,这个过程也类似一种人的潜能的实现;而形式冲动是具有把对象人化的内涵,即通过用形式、和谐、法则等统摄对象,使现实事物形式化、统一化。这个冲动由人的自由和理性的本质引起,用法则和秩序来影响感性冲动所提供的多样印象。这两种冲动之间依然是分裂的,“人格”与“状态”处于对立的境地。人格本身必须要限制物质冲动,感受能力或自然要求也必须会限制形式冲动。同时,在两种冲动中,一方的作用确立了而又限制着对方。“这两种本能都强制我们的心灵,前者以自然规律,后者以理性规律。”

        鉴于此,席勒提出了“游戏冲动”(play-impulse 审美冲动),以“游戏冲动”恢复二者的统一。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而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强迫,游戏冲动却要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物质方面(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理性方面)都恢复自由。游戏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的活动。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这种游戏,而且仅仅是这种游戏,能够使人臻于完美,并使人的二重天性一起和谐发展。他说:“当我们要热情地拥抱一个值得我们鄙视的人时,我们就痛感到自然的强制。当我们对一个值得(“值得”原译为“强制”,似不妥)我们敬仰的人怀有敌意,我们就痛感到理性的强制。然而,一旦一个人既引起我们的爱好,又博得我们的敬仰,情感的强制和理性的强制都一起消失,我们便开始爱他了,这就是说,同时以我们的爱好和我们的敬仰作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些规则不受人的天性需要的制约,也不受道德法则的制约。游戏冲动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而游戏冲动在根本上是与美相关的。“美其实是这两种本能共同的目的,也就是说,游戏本能的目的。”美与游戏和人性之间具有一种必然的关系:“人对美只应游戏,而且只应对美游戏。”

        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与美的关系:在美或审美统一所引起的快感中,物质与形式,被动状态与主动状态,先已获得了真正的统一,审美和游戏可以使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和谐一致。这就证明:人的感性本能和形式本能可以结合,无限可以在有限中实现,从而最崇高的人性也有实现之可能。这当然是人性发展的理想状态。

        他说:“让我毅然决然地说,唯有当他是充分意义的人时,他才能游戏,唯有当他游戏时,他才是完人。”

        3)小 结

        席勒的美育思想,在19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史上可谓千古独步,其主旨与其说是论美,毋宁说是论人。席勒思考的核心是人与自由和自然、人与历史和现实、人与有限与无限的问题。他的理想是实现物质和精神、自然和自由、古代与现代、质朴与文明、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完满结合,达到人性的和谐与完满。实质上,席勒理论是在古代与近代精神之间的张力中展开的,并且深切地表达了处于这种张力之中的现代人的困惑与憧憬。

        席勒自觉地利用康德哲学的资源来建构他的理论,但没有真正深入消化康德的思想。他的关于人的三种本能(冲动)及其关系的论述,远远没有达到康德理论的清晰明了。因此,这些理论不是晦涩,而是本身没有成熟。席勒著作中的很多富有才情的诗化语言,从根本上来说,缺少一种哲学和理论表达的准确和明晰的风格。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