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作为中西方当代学术和社会热点的审美教育(作者:曾繁仁)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0:37:29 来源:网络

        [摘 要]在人类走向新世纪、迎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之际,美育已成为中西方当代学术与社会的热点。这是一种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突现,使美育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市场本位、拜金主义等负效应,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提到突出位置,美育作为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时代要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与生产劳动。同时,人类应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人类自身,努力做到心理与生理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当代审美教育与传统美育相比,在地位、作用与学科发展等方面均有其特点。而在新时代中西方美学家应通过对话交流、取长补短,使美育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审美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对话交流



        美育,是人类文明的古老课题。中国先秦时代倡导礼乐教化,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著名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即重视艺术教育,柏拉图将音乐作为“城邦保卫者”的必修课程。西方早期从公元6世纪到14世纪大学文科教育即有“四艺”(Thequiadriviam):算术、几何、天文与音乐。但工业经济开始以来,一方面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由于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对人文精神及与其有关的艺术与艺术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并受到严重削弱。其后果已在很大程度上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进步。重视素质教育,重视美育,重塑新时期优秀而健全的人格,强调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艺术化的生存”,已经成为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共同重视的重大课题。在人类走向新世纪,迎接新的知识经济之际,美育已成为中西方当代学术与社会的热点。 1999年6月,中国召开盛大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国家的名义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德智体其他各育一起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在此之前,中国国家教育部即在全国组织并推进审美教育,安排了美育课程,编写了美育教材。此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为《大学美育》教材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由于国家的重视、认识的统一和现实的呼唤,美育的研究与实践在中国正在成为学术与社会的热点。

        西方社会也逐步深刻反省对人文精神与审美教育的严重削弱并将其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1988年暮春,美国艺术资助部门公布了历时两年才完成的艺术教育状况研究报告———《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Towardcivilization:A Reportonarts Edueation),其中对美国艺术教育现状作出评估:“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并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引导所有学生培养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艺术过程中的创造力,一种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种鉴别艺术产品必不可少的评判能力”[1]。由此,确定了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评论与美学等课程在中小学加以实践。而在此之前由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于1967年创办并由著名教育家加德纳继任的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就是对艺术教育进行专门研究的机构。该研究所认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同等重要的认知方式,而人们对艺术思维的知识微乎其微,因此应从零开始对艺术思维进行研究。30多年来,该所已有上百名科学家参与工作,从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投入数亿美元之多。



        美育之所以引起中西方的共同重视而成为热点,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原因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以人为本”的突现,使美育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重要性。当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在21世纪开始时,我们不可能期望孩子们在按工业经济需求设计的学校里迎接全球化信息经济的挑战。”因为,工业经济要求大批划一的劳动后备军,只能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培养。而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实现了由货币资本为主到知识资本为主的转变,这就要求摒弃工业经济时代科学主义的工具本位,进一步实现“以人为本”。因为,人创造了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其本位作用从未有过这样的突出。这是一种具有崭新意义的人本主义,主要不是一种政治的要求,而是一种经济的要求。因为,人及其创造性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也使包括美育在内的人的素质的提高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关键的地位。

        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市场本位、拜金主义等负效应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提到突出位置,美育作为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及其竞争手段配置资源,无疑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市场经济产生的市场本位、金钱本位及拜金主义也有其严重的负效应。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由于对利润的盲目追求而对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精神的严重忽略以及对社会文化的严重腐蚀。在西方,正如美国学者列维所说:“今天,美国的政治家们所关注的是国民个人收入、美国国际贸易平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的失业率等事情。看来,被他们忘在脑后的则是美国国民的个人艺术教育、美国教育系统的平衡、美国国民艺术生产的质量和国民文化读写能力的比率等问题。”[2]在我国,由于拜金主义的影响,也出现了某些艺术走上邪路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而青年一代的审美趣味也难免不受到污染。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已逐步引起文化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此除了法制的约束之外,主要是通过美育,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加以积极的引导。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主义泛滥,环保意识淡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向人类生存亮出了黄牌,从而使旨在纠正上述现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本国策,这就要求人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生产劳动。因为审美的态度就是人类对自然采取亲和的和谐的态度,而不是敌对的掠夺的态度。这就是人对大自然所应有的审美的世界观。

        最后,还有一个人类应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的问题。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高速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身心形成从未有过的压力,精神疾患成为难以控制的世纪病、时代病。人类应该拯救自身,特别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损,这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这就应该通过美育使人类真正做到审美地对待自身,使心理与生理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当代人类迅速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进入快速高效的现代节奏,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对人们的身心形成空前未有的压力,造成精神疾患与心理危机的蔓延。有的西方学者估计,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而我国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精神疾患的比例也有激增之势。当然,这主要靠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有关的政策建立社会公正,同时大力发展心理治疗。另外,十分重要的就是通过美育,使人类真正做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努力做到心理与生理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



        美育之所以在中西方都成为“显学”还有其学科自身的原因。当代审美教育与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具有了许多崭新的特点与内涵。

        在美育的社会地位上,传统美育观念仅将其看成育人的手段之一,而当代却将美育提到关系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在西方各国,目前已将包括美育在内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克林顿总统认为:“在2000年及以后的年代,我希望整个民族竭尽所能,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获得他们所需的世界一流的教育。随着美国步入新的世纪,没有哪项任务比这更重要。”中国也将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所必须达到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美育的社会作用上,传统美育仅仅消极地将其看成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途径之一,而当代却充分揭示了美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美学家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也将在物质改造和文化改造中成为一种生产力。”[3]美国当代教育家加德纳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即信息时代)的到来,旧有的教育已不能适应需要,而应开发包括美育在的新的智能。他说:“大约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工业化社会及其学校只能开发出人口中一小部分人的智能。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非情景化的学习来开发智力已经不恰当了。我们必须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文化要素来考虑拓宽智能的概念。”[4]中国理论家也开始重视美育对想象力的开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而从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看,它在传统教育中处于不重要的位置,而在当代,美育则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时代的教育体制中,着重于培养群体化的劳动后备军,并以所谓“智商”(IQ)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这就只重视仅包含数学、语言等学科在内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将想象力、意志力等更加重要的素质排除在外。当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突出强调,必然将想象力、意志力等非逻辑能力的重要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从而使美育在教育中具有从未有过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提出的情商(EQ)理论,是一种调整与控制情感的能力。他认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商所起的作用占80%以上。对于这一理论尽管还有争论,但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学术界引起广泛的重视。

        从学科上看,同传统观念相比,美育学科本身也由冷到热,其学科面也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历史上看,1793年席勒出版《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之时,美育只是传统美学学科的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美学学科的重要部分是美论、审美论与艺术论。但时代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美学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古典形态的美学学科,重点在纯理论层面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难的”,到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先后提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著名命题,以及我国六十年代有关“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关系”以及“以实践观为指导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等,都不免有纯思辨哲学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美学与认知科学的界限,也不同程度地脱离人的现实生活。正因此,当代许多理论家不满足这种对美的纯思辨的哲学探讨,并力图赋予美学研究以强烈的现实性。他们将这种古典形态的纯思辨探讨批评为“形而上”,并从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与审美关系论的崭新角度探讨美同人类生存与文明的关系,表现了这些理论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德国著名哲人海德格尔提出,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于这片大地”。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是“审美的生活”,从而将美学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紧密相联。中国美学家蒋孔阳提出,美是人与现实审美关系中人的伟大创造,从而将美与人类文明的创造紧密相联。这都是将美学从纯理论的思辨拉向现实人生,而人生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美育,从而使美育成为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而美育学科也由单一的美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发展到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维科学与脑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特别是脑科学对美育的渗透,将美育提高到开发大脑的高度,从而使其具有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取得新的突破。



        既然美育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与文明的创造,那么中西方就应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加强美育的研究。通过这种各具特色的研究,中西方美育思想才能实现互补,并在互补中促进美育学科与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美育思想,这就是著名的“诗教”、“乐教”理论。这种“诗教”、“乐教”理论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倡导一种“和而不同”、“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其内涵包含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这一丰富的遗产应当成为当代中西方美育研究共同的宝贵财富,为各国学者所继承发展,并从中吸取营养。

        同样,西方也有着丰富的美育理论遗产。古代柏拉图所倡导的音乐教育,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成为真与善桥梁的论述,席勒关于“情感教育”的理论,都早已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借鉴。而西方当代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解释学理论家对美与人的生存状态关系的探索,对当代条件下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都对中国美学家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 《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 《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3] 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1页。
        [4] 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246页。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1(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