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冯其庸论徐文长

        作者:核实中..2009-09-13 09:24:18 来源:网络

        徐文长,是有明一代的大文豪、大怪杰。在文学艺术的这个园地里,他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全才。这一点,我思索了很久,觉得似乎只有宋代的苏东坡,可以与他相仿佛。苏东坡于诗、词、书、画文章,无一不能,而且无一不精。徐文长除诗、词 、书、画、文章外,他还能戏曲。对戏曲,他不仅从事创作,还注意到民间戏曲的叙录和研究。他留下了《南词叙录》这样一部最早记载南戏的重要文献。在绘画方面,他更是山水、人物、走开了明清之际文人画的先路。文人画并不是从明代开始的,美术史家们一般唐王维就作为文人画的开始了,如宋代苏东坡的竹石,米元章的山水,场无咎的梅花,赵子固的水仙、兰花,南宋郑所南的兰草,都是属于文人画的一系。但徐文长的文人画,却与以上这些不同。他所追求的是写意写韵,而不是写实写真。那末,苏东坡和联所南等人的画,是否只有实和真,没有意和韵了?当然并非如此。东坡胸次高旷,如前世太白,所作书画,皆有意韵。但他画的竹石,都较注意形态的真实,他的意和韵,是通过形态的真实表达出来的,他是寓意韵于真实的的形象,所以他与文同等的画竹是属于一系。他们的画当然好,高标逸韵,自有我在,为历代重宝。然而徐文长却与他们不同,同样是文人画,徐文长却独辟蹊径,走着自己开辟的道路。他的画,逸笔草草,随意点染,于不经意处,意象俱得,意韵自新。看他的画,令人想起宋代梁楷的减笔画,梁楷的作品,泼辣粗放,用笔极筒,而形神皆备。这各画法,是梁楷的独创,在楷以前,尚无所见。按:《南宋院画录》引古汴赵田俊语说:“画法始从梁楷变,烟云犹喜墨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云烟笔底春。”梁楷同时代的人都说“画法始从梁楷变”,可见梁楷的这种画法,确是独创。但梁楷除这种减笔画外,他还作了比较工细的人物画,这又是完全继承传统画法的一方面了,可见梁楷作此减笔画,虽极成功,于后世影呼甚大,但在他说来,既是创始,也是尝试,因此,这方面的作品,传世的并不多。徐文长的画则不然,无论哪一种题材,到他手里都是逸笔草草,如作草书,又如作温画,构图于平实处见新意,用笔于奔放处见含蓄,既有梁楷的减笔之妙,又不像梁楷那样外露。用书法来比喻,梁楷有发飞白草书,徐文长则是右军《十七帖》和《丧乱帖》。我昔年曾有一产题墨葡萄诗:
        青藤一去有吴庐。传到齐璜道已疏。
        昨夜山阴大雪后,依稀梦见醉僧书。

        我诗中的层意思,就是认为徐文长的墨葡萄及其他一些画,都是从草书中来的,是取草书的笔意用之于画。本来书画同源,画家常常可以从书法中邓得神悟的。如果说,梁楷是创始和尝试,那末徐文长既有创始的意义而却非尝试了。说他有创造的意义,是他不仅减笔,逸笔草草,而心且与梁楷的奔放外露,剑拔飞扬大不相。他可以说奔放而不外露,飞扬而不剑拔。但是这还是其次,更主要的,是他的这种画法,施之于任何题材,无所遮拦,无论山水、人物、走兽、花卉、翎毛、无不如此,而且无不极尽其妙!从这方面说,他又逞有创始的意义。为什么说他不是尝试,因为如前所论,他全部作品,都是如此,其笔法用墨之圆熟,画品境界之高,皆臻上乘,可以说是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无不能至。徐文长的草书,也同样臻比神妙境界,一如其画,一如其人。
        说到徐文长其人其遇之蹇之惨,也是画史上少有的。这方面,本书著者已有详细叙述,此处可以不赘。但他自题墨葡萄诗,却可以一提:
        半生落拓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首诗,简直可说就是他自己的写照,是诗化了的徐文长。凄凉、冷落、明珠闲抛,自生自灭,一代奇才,竟在这样的境遇中困死于破草席上。这与后来的曹雪芹,恰好是先后同其命运。
        这就是时代给予天才的待遇。
        徐文长的故居在绍兴,就是著名的“青藤书屋”。可是恰好碰到正在将它拆除,据说要改建工厂。我目击此情此景,仿佛见到徐文长当年又一次遭到打击,我看着那株历经风霜的“青藤”和举世皆知的“天池”,还有徐文长自书的“一尘不到”的匾额,实在感到痛心。满以为徐文长以及其他许多张文长、李文长总该永远摆脱黑暗时代的命运了,谁知“四人帮”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我只能以满眼的热泪和满腔的悲愤悄悄离去。
        前年,我又以了绍兴,意外地见到“青藤书屋”恢复了,已经拔去“青藤”无法复活,只好从深山里找到一树古藤移植过来,这颗仿佛早被“闲抛闲掷”的明珠,双被拣了回来加以精心保藏。已经被填死的“天池”,又被重新挖掘 了也来,一泓清水,可鉴人面。告别是那块“一尘不到”的旧匾,居然原物陈列了出来,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高兴,由衷地感到今天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充满希望的时代!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