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魏晋书法史撮要(作者:崔自默)

        作者:核实中..2009-09-13 17:27:35 来源:网络

        1.综览

          汉末,经历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之后,晋代始立,而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种的书法艺术,又出现了一次高峰。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截止至此,篆、隶、草、行、楷诸体齐备,各立门户。

          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同时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所以,在这一时期,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书法大师。

          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相传《天发神谶碑》为三国吴皇象所书,可惜不能定论。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曹魏钟繇《宣示表》、《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和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关于行书,张怀瓘《书断》云:“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翻难者人所共畏也,简易者人所共喜也。行书当因记载文字、传递信息需要简易而生。”“行书”如行(步),无疑是楷书的便捷体,若进一步迅捷,如慢走(跑)则为行草书体,如踱则为行楷书体。

          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2.陆机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天才,文章冠世,尝著《辨亡论》两篇,所作《文赋》则为文论名篇,有《陆士衡集》。擅行、草,惜书名为文名所掩。《宣和书谱》云:“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平复帖》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历来被视为章草书圭臬。张丑《管见》评曰“陆机《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索靖)《出师颂》齐名,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3.钟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成就最著,对后世的影响亦最巨。楷书,也称正书、真书,乃规范、楷模、法式之意。

          楷书得隶书之方整、章草之便捷,带有隶意,故亦称楷隶,代表书家有“钟王”,即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官至太傅,故史称“钟太傅”。 唐张怀瓘《书断》评钟繇书法云:“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学曹喜、蔡邕、刘德升,而能博采众长,遂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擅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最有影响。《宣和书谱》评价其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其楷书承隶书体格,有隶书遗风,结体开张,波挑外拓,外方内圆,雍容古雅。其书《贺捷表》,有姿态飞举,被梁武帝萧衍评曰“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其代表作尚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还示帖》、《墓田丙舍帖》等。

        4.“二王”

          王羲之(303-361年,或作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为晋时最杰出书家,被后世尊为“书圣”。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父王旷,堂兄王恬、王洽均擅书。早年从石卫夫人(铄)习书,后转益多师。楷书得钟繇法度,草书学张芝、蔡邕等,诸体皆能,精研体势,取舍古法,一洗汉魏朴质书风,成潇洒流美一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子献之并称“二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清宋曹《论草书》云:“王逸少力兼众美,会成一家,号为书圣。”王羲之的最大贡献,在其行草书。羲之行草,结体圆转凝重,用笔内擫,脱略隶书笔意,开妍美流便一路。传世书作有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姨母帖》、《二谢帖》、《上虞帖》等,草书有《十七帖》、《远宦帖》、《初月帖》,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只惜真迹已难见,今所见者均为唐人摹本。

          《兰亭序帖》,被宋米芾称此书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绍兴兰亭修禊(一种祛祓疾病和不祥的活动),堪称风流放旷的盛会,众人饮酒赋诗,并汇成集,羲之当即挥毫作序,此为有名的书法绝作《兰亭序帖》。此帖28行324字,记述当日雅集情景,兴来之作,寓拙健于秀美,含欹侧于规整,从容不迫,容与徘徊,其中二十三个“之”字,写法不同,各自殊态,可见其艺术意识和功力把握之精湛。据云他醒来复书数纸,终未逮意。《兰亭序帖》文书双美,为后人追慕。又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极其珍爱此帖,遂将之随葬于昭陵;现流传者为唐人摹临本,著名者有《神龙本兰亭序》(传为冯承素摹本)、《张金界奴本兰亭序》(传为虞世南临本)、《黄绢本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羲之子,与乃父并称“二王”。官至中书令,故史称“王大令”。少享盛名,风流不羁。楷、行、草诸体兼擅,尤精行草。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之“绝众超群,无人可拟”。《书议》则评之曰:“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洛神赋十三行》、《地黄汤帖》、《中秋帖》、《廿九日帖》等。《鸭头丸帖》为献之行草书代表作,现存于上海博物馆。2行15字,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其下笔随意,率性为之,笔墨真切,润枯分明,节奏明显。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7(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