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隋唐五代书法史撮要(作者:崔自默)

        作者:核实中..2009-09-13 17:29:18 来源:网络

        1.综览

          魏晋时期,虽已有楷书的体格,然“去古未远”,仍带有隶书的遗韵。至南北朝及隋,碑刻书法已然不再拘泥于碑书的斩截方劲之风,用笔渐呈简约素朴之势。

          隋人书法的面目,介乎北碑与唐楷的中间过程。其他书体如章草书,代表作有《出师颂》,今所见者有写本和拓本两种,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智永为王羲之的七世孙,习字刻苦,“退笔成冢”。 传世《真草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饱满,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可谓承前启后,为后代真草书重要范本之一。

          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已然唐人楷书的模样。

          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可谓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兴隆有关,也与文学艺术的推动,以及科举录仕等活动把书法作为重要科目不无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酷爱书法的皇帝不乏其人,自南朝梁武帝萧衍而后,至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书法推崇有加。李世民尤其尊崇王羲之,认为羲之书法已经尽善尽美。在此政治背景下,唐初书坛主要为王羲之书风所垄断。

          初唐,有所谓“初唐四杰”,即: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初唐四家,留传者多为楷书范本,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其中,欧阳询的成就和影响相对更大。

          至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李邕、颜真卿为其翘楚。盛唐书家中,值得注意的是颜真卿。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

          狂草,是唐代书法中除楷书外的主要贡献。狂草,堪称书法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作品,其中的代表书家,有所谓“颠张狂素”——张旭和怀素。

          公元907年,唐灭梁始,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又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兵燹纷仍,天下裂乱,文事废弛,艺家凋衰。苏轼评五代书法尝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杨凝式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大重镇,其人一出,承前启后,书艺振拔,遂使唐人尚“法”的规矩赞告消歇,开启宋人尚“意”的风气。

        2.欧、虞、褚、薛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敏悟过人,博览经史,入唐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人称欧阳率更。工书,学羲献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各体皆能,尤工楷、行。其楷书结体规矩,平中寓险,用笔硬朗劲挺,峻峭奇崛,自成面目,人称“欧体”。《新唐书·儒学本传》记云:“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 除《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等楷书刻本外,其行书如《卜商读书帖》、《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皆为弥足珍贵的墨本,从中,尤可揣摩其结体和笔法之妙。《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其书结字紧凑匀称,用笔方整险绝;“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明陈继儒语)。明赵涵《石墨镌华》更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曾封永兴县,世称“虞永兴”。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又取魏碑入楷法,楷书自成风韵,遒丽清和,外柔内刚。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临王羲之兰亭序》、《积年帖》等。著有《书旨述》、《笔髓论》、《北堂书钞》、《观学篇》等。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封河南县公,人称“褚河南”。为人笃实,治学谨严。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后直取“二王”,融汉隶。楷书自成一家,世称“褚体”,体势扁方,形态疏朗而气息内敛,用笔瘦劲,方圆兼施。《唐人书评》云:“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黄绢本兰亭序》等。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书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语。《广川书跋》称“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作有《信行禅师碑》等。

        3.李邕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书法初学右军而得其气格,后能别有会心,自成面目,笔力遒舒,优游不迫,意态爽朗,平中见奇。《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代表作有行楷书《岳麓寺碑》(又称《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又名《云麾将军碑》)、《叶有道碑》、《法华寺》。明杨慎《杨升庵集》云:“李北海书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李邕行书之气度闲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宋代黄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

        4.颜真卿

          颜真卿(708—784年),字清臣,祖籍山东琅玡临沂,后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曾作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封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 家学渊深,五世祖颜之推乃北齐著名学者,所著《颜氏家训》为后世所重。秉性刚直,有正义感,后因劝谕叛将李希烈而遇害。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张旭得笔法,兼取篆隶及北魏,一扫先前书风,开创朴厚雄强的“颜体”楷书。其书结体左右呈相向之势,中气内充,气度恢弘;用笔沉稳厚重,点画丰满而不失峭劲,尤其那带有“燕尾”的捺笔,一波三折,顿挫振拔。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亦有“颜筋柳骨”之说。

          其楷书代表作若《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勤礼》、《颜氏家庙》、《告身帖》等,皆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对后世影响极大。《颜勤礼碑》为颜真卿撰并书,为其曾祖所立,久埋土中,故历历如新,现藏于西安碑林,其雄劲雅壮可传颜书真面目,最宜初学临习。六十岁后楷书《麻姑仙坛记》,遒峻紧结,庄严雄秀,是颜体成熟期代表作。《颜家庙碑》(篆额有李阳冰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则骨格风华,笔意老到,如屋漏痕,为学书者宝。

          至如其行草书墨迹,有著名的“三稿”——《祭侄稿》、《祭伯稿》、《争坐位》,以及《自书告身帖》、《刘中使》、《湖州帖》、《送刘太冲》等,以楷法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严,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墨迹稿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颇可显示用笔之妙,为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

        5.“颠张醉素”

          张旭(7-8世纪中,?—?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右率府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工楷书,尤善狂草,革新历代草法,下笔纵逸,变幻多端。张旭草书一出,彻底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时有“草圣”之誉。张旭嗜酒,放旷不羁,醉后呼叫狂走,乘兴挥毫,而每成佳作。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蘸墨写大字,人称“张颠”。 斐旻舞剑、张旭草书、吴道子画壁,时人谓“三绝”(或谓李白诗歌、斐旻舞剑、张旭草书)。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与李白、贺知章等称为“酒中八仙”。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冠军帖》、《古诗四帖》等。《肚痛帖》草书6行30字,笔墨纵横,一气呵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难能可贵的是,张旭狂草,笔墨纵横,然左右逢源而游刃有余,乃苦工使然,其楷书《郎官石柱记》颇为谨严,可见其来由;《宣和书谱》云“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所言恰切。诗人高适《醉后赠张旭》赞之“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杜甫《酒中八仙歌》赞之“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狂草,出乎天性,而力运天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述之更确,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身,而名后世。”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即出家,受法于颜真卿(颜真卿受法于张旭),学书甚刻苦,书法史上的典故“笔冢墨池”即出自他。其书在章法、结字、笔法等方面均有突破,脱开章草及“二王”派系草书字间独立的格式,参差错落、欹正多姿,下笔连绵不绝,鼓荡奔流,其痛快处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充分展示了线条艺术的造型能力,具有强烈的空间节奏和韵律感。怀素狂草书代表作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李白有诗赞之:“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山中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忽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韩偓亦有诗赞之,曰:“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苏东坡跋怀素《食鱼帖》赞云:“素公自序,尤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倜傥,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今观此帖有食鱼、鱼肉之语,盖倜傥者也。至于行笔遒劲,如屋漏,如屈铁,非工其能如是乎?”除狂草作,怀素《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馀意,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源。

          张旭与怀素草书相比照,有不同处:张旭字肥,参以隶意,或直接用章草,伏如卧虎,起如腾龙;怀素字瘦,笔画圆转活脱,活如游丝飘举,劲如刚绳绕空。

        6.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宋(今陕西西耀县)人,是历史上不多得的专业书家。为人刚正,穆宗皇帝曾问用笔之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谏穆宗”遂则成为千古美谈。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博贯经术,书学王羲之,后融北碑方笔于楷书,取“欧体”之密瘦硬险峻,又削减“颜体”之肥厚,结体中宫紧缩,宽博开张,用笔瘦硬挺劲,骨峻气遒,成自家楷体,人称“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作品有《玄秘塔》(见图22)、《金刚经》、《神策军》,传世墨迹有《王献之送梨帖后跋》、《蒙诏帖》、《兰亭诗》等。

        7.其他

          孙过庭(约648-703年),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率府隶事参军。唐代著名书法家及书学家。草书最工,法王羲之,出规入矩,寓刚健于婀娜。张怀瓘《书断》称其“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传世墨迹《书谱序》(见图23)既是书学理论名篇,又是难得的草书杰作,为后世习书之法帖范本。

          唐人擅篆隶者,有李阳冰、韩择木、徐浩、史惟则、尹元凯、李隆基等。唐诗人中,雅善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因此贺知章《孝经》、杜牧《张好好诗并序》等弥足珍贵。

          隋唐墨迹中,名家之作固可珍贵,但敦煌隋人写经楷书《大般涅槃经》,唐人写经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等,均挥洒自如而妙合法度。

        8.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关西老农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居洛阳(今属河南)。五代时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唐末为秘书郎,代时官至太子师,故称“杨太师”,卒赠太子太傅。畏于政途之险,常以“佯狂”外示,时称“杨风子”。尝作《题怀素酒狂帖后》诗,中有句云“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715),可见其心迹。兴来挥毫,洛阳寺观院壁为之题写殆遍,黄庭坚遍观后云:“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并有诗赞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传世墨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韭花帖》为杨凝式行楷书代表作,风格凸出,结字独特,变幻多端,点画遒丽,意趣超脱。苏东坡尝赞之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尽扫地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中豪杰。”行草书《卢鸿草堂图跋》奇逸雄浑。狂草《神仙起居法》则纵横恣肆,“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海岳书评》)。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4(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