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中国书法史话(金元)

        作者:核实中..2009-09-17 15:05:20 来源:网络

        二、金
          与宋代几乎同时,中国的北方存在着另一个由少数民族——女真族统治着的金王朝。金王朝统治的地区是汉族传统文化中心,因此在较多机会接受汉族文 化,金代汉字书法仍能兴盛;另一方面,汉族书法家没有放弃汉字书法,使当时北方地区原有的书法传统能够继承下去,并有一定的发展。金代书法家有王庭筠、元 好问、赵秉文等。

          三、元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特殊时代,对于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一些压制手段。元朝统治者建立统一政权以后,设立蒙古字学,书法虽然一直沿着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但这一时期只有少数人能认真研习汉字书法,所以最初书法艺术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元朝官员的文化水平很低。元李翀《日闻录记载》:国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本、练时 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1341-1368)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辩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吏,怒曰:“省札云‘便检钱 ’,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辩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霸管”。

          看看元朝的一些碑刻,满篇俚语白话,也说明文风之衰。当时选拔官吏,“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而‘由吏入仕’几乎成为唯一的登仕途径”,元初的几 十年间,没有施行过科举考试,于延佑元年(1315)才恢复科举(见朱瑞平《元代科举与私试》)。凑巧的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元朝隶书之迹, 都书于恢复科举以后的元朝末年,墨迹如徽州路儒学教授唐元写的《紫阳书院记》册页(1342年,现藏台北故宫),刻石如《张琰等题名》(1354,刻在西 安兹恩寺)、《王氏祠堂碑》(1355年,陕西蒲城)、《帝舜庙碑》(1363年,在广西桂林)、《宣圣庙碑》(1366年,在西安)。

          坊间流行一册《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六体中有一体是隶书。有人指出,这个本子是明朝人所写。尽管如此,该册的确是地道的赵字,想必是有所本的。赵孟頫在为管道升写的《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提到过写六体《千字文》的事:

          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王轴,书监装池收藏。因又命作书六体为六卷,雍亦占卷宗,且曰:“令后世知我朝善书妇人,且一家能书,亦奇事也。”

          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是一体写一卷,时间的写本改写成六体对照的格式,这是很大的区别。赵氏生前是否写过六体照本,同在还难以考察得清楚, 而赵氏能写六体,是毫无疑问的。《元史·赵孟繇传》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他的学生杨载在赵氏逝世的当年(1322)写的 《赵公行状》中说他“隶则法梁鹄、钟繇”,看来,赵孟頫写隶书,不是本于汉法而是宗尚魏隶,除了篆籀,他作书法的复古,是典型的“魏晋”派。

          但灿烂的汉族文化终究有它不可阻挡的魅力,渐渐受到元代帝王统治者的重视和喜爱,尤其是书法,仁宗和英宗经常学写汉字书法,还把他们自己的作品 赏赐给群臣。到了文宗时,书法更加重视,他专门设置奎章阁,任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专门鉴定和赏别皇宫内府收藏的书画名作。文宗本人也常去奎章阁和柯九 思、虞集等人讨论字画。因此在元代书法发展的总趋势是沿着以继承为主的路子缓慢发展,主要学习晋代和唐代的书法,具有复古倾向。但元代书法家在“宗晋、宗 唐”的同时,又有力求摆脱这种影响的一面,还是重视艺术创造的。赵孟頫是被公认的元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南宋末年,学习苏、黄、米、蔡的,大多只从形态上模 仿,不去深入研究他们对意境的追究和创造,所以往往越来越粗俗。赵孟頫努力改变这种弊病,直接向唐代各大家以及魏晋的钟繇和王羲之父子取法,集晋唐书之大 成,形成柔媚多姿的赵体书法,对明代楷书有很大影响。另外,著名书法家还有可以与赵孟頫不相上下的善于写草书的鲜于枢以及康里子山、耶律楚材、杨维桢等。 其中杨维桢以“狂怪”的书法在元代书坛显得富有新意,他把带有隶意的章草笔法自然地融化到行草书中,形下同于一般习俗的书法风格。

          元代书法还有一特点是,书与画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书法样式之一的题画诗书法便是在元代兴起的。唐宋人的绘画一般没有姓名落款,而到了元代,著 名画家赵孟頫、王冕、倪瓒、黄公望等人的绘画作品上都有题画诗或题跋,文字的书写达到相当水平,这对于以后明清的书风、画风都有深刻影响。

          元代书法理论总的来说不如宋代,但其中仍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譬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鲜于枢《论草书帖》、郑杓《衍卷》、陈绎曾《翰林要诀》等。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担任过翰林学士承旨,被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敏”, 所以人们常称他为“赵吴兴”、“赵承旨”、“赵文敏”。他学问渊博,精通音乐、诗词、书画、鉴赏等。尤其在书画方面,是元代一位影响深远的大书画家。赵孟 頫书法以楷行三体成就最高,他学习书法非常勤苦,宋高宗、钟繇、二王、柳公权、李北海以及大篆、小篆等都曾用心学习过,博采各家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晋唐 以来的传统,然后经过吸收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赵体”,法度严谨,用笔圆转流畅,结字平正稳当,字体具有典雅秀丽的美。他的楷书受到人们喜爱,人们 把他和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传世的书法作品数量很多,代表作有小楷《汲黯传》、《度人经》、《妙法莲花经》、大楷《胆巴碑》、《妙严寺记》、《仇锷墓碑铭》、《三门记》, 行书《二陆文赋跋》、《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归去来辞》、《雪赋》、《洛神赋》等。赵孟頫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理论家,他关于用笔、结字的 一些精辟见解,现在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人称“管夫人)和儿子赵雍也擅书法,因为赵孟頫是宋王室子孙,所以元仁宗曾经把他们一家 三人的书法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收藏在皇宫中。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 是元代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但不幸的是,它在清朝乾隆年间毁于大火之中,只留下几张残片,而且流落到了日本。元代至大三年 (1310年)九月,赵孟頫在从南方回京城途中,独孤和尚淳朋赠送了他一本《定武兰亭》的拓本,赵孟頫欣喜异常,在一路乘船北上途中日日观摩拓本,有感而 发,在拓本后面一连写下了十三条跋语,称赞《定武兰亭》书法的高妙,这就是《兰亭十三跋》的由来。赵孟頫的书法受到二王书风影响很深,他认真学习和继承古 代的书法传统,学到了二王书法的许多精妙之处。《兰亭十三跋》笔画精熟,以藏锋、中锋为主,线条遒润流畅,结体端庄秀逸,与《兰亭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可以看出赵孟頫学二王书法是学得很出色的。

          赵孟頫《妙严寺记》

          《妙严寺记》 ,全称《湖州妙严寺记》,是赵孟頫56至60岁左右时的作品,原迹于1949年前流落到国外。这一时期的赵体楷书,已经摆脱晋 唐、六朝书法的影响,具有了自己的面貌。用笔方圆结合,变化多端,比如撇有弯撇、平撇,收笔时,有的露锋,有的回锋;往往捺脚拉得很长,有“一波三折”的 姿态,而有的捺笔则被写成一个劲折的方肩。笔画遒劲,结体端庄严谨,又有舒展放纵的撇捺笔画,使整个字带有一些秀雅飘逸的特征。另外,这块碑的碑额篆书也 非常精彩。

          赵孟頫《胆巴碑》

          《胆巴碑》 ,全称《大元淆赐龙兴寺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所以又称《龙兴寺碑》,是赵孟頫63岁(1316年)时奉皇帝的圣旨书写的,为 他晚年时期的楷书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用笔以圆笔、藏锋为主,以方笔、露锋为辅,笔画秀美;行笔流畅自然,笔意相连,笔画相互映带、呼应, 显得洒脱超逸;结体严整庄重,在生动秀美的笔画衬托下,没有一点呆板僵硬的感觉。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赵孟頫的楷书已经比前几年所写的另一楷书名 作《妙严寺记》更成熟了,在法度严谨中见萧散流美。另外,这一块碑的篆书碑额,是赵孟頫写的,字体稍长,中锋行笔,线条圆轻劲,也是一件杰作。

          赵孟頫书老子《道德经》卷

          赵孟頫书老子《道德经》卷 ,是其传世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63岁(1216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元代佛教、道教盛行,赵孟頫在中年以 后也开始信奉佛教,经常用小楷抄写佛经和道经,据说他曾经写了不下100本,留传下来的大约有20种,其中《道德经》就有好几本。除此之外,著名者还有长 达7万多字的《妙法莲华经》以及《阴符经》、《心经》、《度人经》、《金刚经》等。此卷行笔流畅,笔画秀丽、遒劲、娟美,结体紧凑匀称而又灵活自然。赵孟 頫写小字如同写大字一样,每个细微的笔画都一丝不苟,用笔精到,结体合乎法度,没有轻浮、松散的笔病。整幅字神采奕奕,富有晋唐小楷的意蕴与法度,显示出 书家深厚的书法功力。

          赵孟頫《汲黯传》 

          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鲜于枢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山民,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后来居住在钱塘(今杭州),擅长诗文、书法。性格豪放,有抱负有才 干,早年不受朝廷重用,于是闭门读书写字,称自己的书斋为“困学斋”,书法与赵孟頫齐名,并且他们两人是好友,经常一起鉴赏书画、古物,互相探讨。鲜于枢 擅写楷、行、草,尤其是草书写得比较多,有钟繇、王献之、怀素等人的笔意。他的字笔法遵劲,以骨力胜。赵孟頫对他的草书非常推崇,认为要远远超过自己。代 表作有《苏轼海棠诗》、《书青天词》、《渔父词》、《翰愈石鼓歌》、《书杜诗》等。

          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它是鲜于枢的行书代表作,原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苏轼歌咏海棠的七言长诗。从此卷中可看到鲜于枢学习唐 代颜真卿、柳公权的痕迹,但他毕竟也经过了对宋人的严谨学习,所以全作在继承颜柳两家气势开张大度、结体阔大雄强、用笔劲拔厚重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宋人书 作崇尚意趣的长处,用笔精熟,灵动峻利,与赵孟頫的端庄秀丽恰好形成对比。

          鲜于枢书韩愈《进学解》草书卷

          鲜于枢的草书曾让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也自叹弗如。本卷 是鲜于枢的草书代表作,全文书录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名篇《进学解》,全卷纵高 19.1厘米,横长795.5厘米,是存世元代草书长卷中最长的作品之一,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此卷为天字草书,偶尔间杂行书和楷书,奇态横生,骨力遒健, 颇有唐人神韵;用笔之精妙,在于自由出入草、行、楷三者之间,通融圆润,笔墨挥洒之间,把一个书法通自由的书写境界体现得相当完美。

          邓文原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号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他的楷、行、草书一开始学二王,后来向李北海学习。他在当时和鲜于 枢、赵孟頫一起因擅长书法而闻名,是元代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是他在章草书法上的学习、研究和提倡,对于书法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章草书自从隋唐以后,就很 少有人专门研究学习它)。留传下来的作品有《平安家书》 、《杖锡见过帖》。

          邓文原《急就章》

          元初前期,书法复古倾向明显,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都是复兴章草书的功臣,邓文原的这一卷《急就章》 ,可算是这一书法值取向的代表作之 一。全卷长达近4米,共160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魏晋进期的章草书作相比,邓文原的这一章草长卷在整体上已变易为相对挺健秀雅,是章草书法在元明 之际的一种新风貌。全作布白工整,落笔凝重,收笔锋锐,所以能使本来是以质朴取胜的章草书法有一种飘洒、秀美的风格特征。

          吴镇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晚年亦号“梅沙弥”。早年与兄从毗陵柳天骥学习《易经》,相传他曾卖卜于 魏塘。一生隐居不仕,所交多为文士或僧道,很少与达官显贵来往。曾游历杭州、吴兴等地,晚居嘉兴春波门外,隐居养拙,清贫潦倒终身。工诗文,擅画山水、梅 竹、树石。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与王蒙、黃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季四大家”。书法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

          康里巙巙 

          康里巙巙(1295-1345),字子山,号恕叟,康里(今新疆)人,是元朝一名清正贤明的高级官员。书法擅长楷、行、草,楷书学虞世南,行草 书学王羲之、米芾、草书学王献之等,善于继承唐书法的优良传统。他练字很勤奋,而且写的速度很快,据说一天能写三千字。他留下来的作品有《渔父辞》、《秋 夜感怀诗》、《颜鲁公论书帖》、《临十七帖》等。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 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頫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 路。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 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

          康里巙巙书李白《古风》等章草诗卷

          康里巙巙此作系三段合而为一的草书长卷,开头一段书写的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无书写时间;中间一段是他50岁所书的自作诗一首,后面 一段是他40岁时书写的唐人绝句六首。原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本书所选图版是卷子开头的一段(局部) ,堪称其草书代表作,它融章草与行草于一 体,笔法苍老成熟,行笔跌宕疾速,线条斩钉截铁,气势豪迈奔放,整体自然天成。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等,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书法非常具有个性,以“狂怪”而 闻名。元代书法以晋唐为宗,特别是赵孟頫妍美的书法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都争着学赵体,而杨维桢把汉、晋有隶书笔意的章草笔法自然地融化到行草书中,形成了 不同俗的书法风格,他是超越唐人、直接向汉晋书法取法的继承者,更是具有独特眼光的书法革新者。他的书法对明代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城南唱和诗》、《张 氏通波阡表》、《周上卿墓志铭》等。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真镜庵募缘疏》,是元末书法家杨维桢的行楷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通览全卷,笔势开张,起笔有轻重之间,或提笔成圆,或顿挫作方,或 疾进或涩行,可谓老笔纷披;线条粗拙者如松虬曲,细劲者如钢丝盘旋,硬辣生拗之间透露出来的是极富“篆籀”之气的古意来;结字朴茂雄浑、攲侧动荡,如散僧 醉酒,乱头精服,无拘无束,也如金戈铁马,搏击鏖战,惊心动魄;用墨之妙则在于,浓重者如乌云骤凝,枯淡者如睛空纤云,焦、浓、枯、淡、润五者兼备。尽管 杨维桢书法在表面上是以“染、乱、怪”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这种表现,在细心观赏之下,仍能给人以狂而不怪、杂而不乱的浑然一体感,而且在意态、体势上与 晋唐诸贤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2(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