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史论 >> 史论库 >> 民间艺术史
      分享到:

      介休瓷器

        作者:核实中..2009-09-18 14:06:29 来源:网络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 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 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 皿。(3) 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 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 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 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 露出胎体。

        天目瓷
           也称“天目釉”,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博山窑、河南、山西、陕西也有出产。“天目”一词源于日 本,日本古文献《嬉游笑览》提及建窑瓷釉中有斑点如星者,星为天之目,故称“天目”。《茶事谈》和《茶道答谛》中则因产于建安县天目山故名。现一般多认为 日本入宋僧人从天目山带回的“建盏”而得名。“天目”由此而相沿成俗。天目釉的特征是黑酱和柿黄色为底釉,其上系因晶体析出而形成的“免毫纹”、“玳瑁 斑”、“鹧鸪斑”等窑变名色。另有“木叶天目”、“吉州天目”、“河南天目”、“高丽天目”、“濑户天目”等名目。

        吉州窑
           宋代著名民间瓷窑。在今江西省吉安省永和镇。也称“永和窑”、“东昌窑”。早期吉州窑出产酱褐彩青瓷和乳白釉瓷。后又有仿磁州窑和定窑的产品,而最具特 色的是黑釉瓷中的油滴釉、兔毫釉、玳瑁釉、鹧鸪斑等,另外尚有结合木叶、剪纸等技法制成的黑釉瓷。如剪纸贴花、彩绘剔花、洒釉印花等装饰方法。著名品种有 鸾凤梅蝶、鹿树兔毫、散缀朵梅、彩绘月梅等。宋代出过名匠舒翁和舒娇父母。



        小资料
          绞釉 陶瓷的一种表面装饰技法。其作法是在釉料中调入着色料,利用二种色料不易溶的作用,略加搅动后施于坯胎上再入窑烧成。其表面特征似于绞胎器,然而却不同于绞胎是胎体着色。绞釉器的传世品不多,其风格自然朴实。

        青花
          一种瓷器釉下彩。青花的工艺要素是运用钴料在釉下着彩。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 花。其制法是先于素坯上用钴料勾勒和晕染纹样,施浸透明釉后入窑以高温烧成。明代宣德年间是青花瓷器的盛期。民间青花形制朴实,画风简率,线条一笔呵成, 不加分水渲染。明代中晚期则兼用分水技法,色调层次变为丰富。民窑所产青花,因用料不甚讲究,故青花呈色不一,有深有浅,却颇有趣味。

          民间瓷器 泛 指历代在民间烧造的瓷器。瓷器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民间广泛烧造陶器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瓷器的火度高,胎质相对于陶器要致密,胎釉结合强度 高,用料考究,均为其长处。民间烧造的瓷器也以其就地取材,风格敦朴,装饰粗犷为特色。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窑口。如山东的青花鱼盘、遍布全 国的民间青花瓷、吉州窑的剪纸贴花瓷、建窑的兔毫盏、及各种色釉瓷器等等,多有独特的烧制工艺和装饰方法。有的窑口烧造瓷器工艺精进,便被官府征用,成了 所谓"官搭民烧"的御窑厂,如景德镇窑。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