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岭南文化—南国艺术—岭南画派

        作者:核实中..2009-10-15 10:36:07 来源:网络

        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取名,大致依照两个原则:或按画家活动的地区,或按艺术表现的特点。

        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外国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巴黎画派等等。后者如中国的"没骨派"、米家山水(以"米点"得名,这是双关语);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表现派等等。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中国的文人画派、外国的巡回展览会派等。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有关。

        很明显,"岭南画派"之称,是按第一种原则--地区性命名的。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奇怪,这个名称却曾经很令画派的创始人感到不满。据关山月说:"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

        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已。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赵世光说:"当岭南三家的画风越来越受全国欢迎时,三人再次商讨,以岭南人所创的画派,简称为'岭南派',据闻最初高剑父不同意,认为此派不应局限岭南,树人则解释--'画派是从岭南创立,并无不得向外发展之意',终于定名为'岭南派'。"如果所传属实,则岭南画派的取名使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了--至少对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来说是如此。后来,好些"派中人"也一唯师言是依,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还在文章中置辩,认为岭南派之名"不够恰当"。到今天,尚有人提议要"恢复'折衷派'之名"呢。

        这问题到底应怎样看?

        让我们先来考辨一下这个画派"派名"的沿革,才好下结论。

        确实,"岭南派"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当高、陈三位自日本学成归国,以崭新的风貌而令画坛场侧目的时候,他们是自称为"折衷派"的。这名称有个来历。《史记·孔子世家·赞》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折中,就是折衷,取正的意思。高、陈几位用来表示自己酌取众长而得其中正的艺术观点。如1912年出版的《真相画报》十一期里,编者高奇峰的一幅"麻雀图"便标明"折衷派"。稍后,又称为"新派"或"新国画派"。如1915年出版的二高一陈作品合集,便命名《新画选》;1929年出版的《良友画报》三十八期上,高奇峰的作品被称为"新派国画";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里,则自称"新国画",傅抱石《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一文,对他们亦采用同样的称呼。还有称之为"革命画派"的。俞剑华在1934年撰文道:"广东二高(高剑父、高奇峰)参用日本画法以画国画,一洗国画重笔墨骨法的原理,而用泼色,光怪陆离,色彩斑斓,遂以新派自命,而又尝从事革命工作,遂有革命画派之目。"另外,尚有"新宋院派"、"新文人画派"种种名目。最笼统、最含糊的称呼莫过于把自古及今(包括二高)的广东画家一锅端,通通算作"广东画派"的了,如今人李涤尘的《鉴别画考证要览》一书便是那么做的。

        至于在今天普遍通行的"岭南画派"一名,则迟至1948年才出现(用黄志坚说)。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约定俗成"说,一种是"自己商量"说,还有一种是"北方来源"说。

        第一说云:"关于'岭南画派'这个名称。并不是哪个岭南画家自封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群众创造的。当年高剑父先生留学日本,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于是立志对固有的旧中国画进行革新。他和陈树人、高奇峰先生以异军突起之势,揭起新国画的旗帜,以自己的天才功力和崭新的画风,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时人为表示敬仰,称他们为'岭南三杰'。后来'岭南画派'这个名称,也就约定俗成地保留下来了。""当年"'二高一陈'被时人尊为'岭南三杰',并因此引申出'岭南画派'的称号,其实也是人们沿着习惯的思路,犹如称'扬州八怪'为'扬州国派'一样。"其余两说则见于香港赵世光的《岭南画派界说及其发展导向》一文。其中"自己商量"说已见前引;"另一说则是解放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大师到北京画展,当地报刊因其来自岭南,故一致宣传为'岭南派',并把其师称为岭南画派的始创者"。同属"北方来源"的还另有不同的一说:"'岭南派'这一带有地方色彩的称谓,是建国初期,由郑振铎依北方人的习惯,在中国近百年绘画到海外展览时,撰文介绍时冠上的,后来便加以沿用。"现在让我们来评断一下各说的是非吧。如果真是"在1948年以前,还没有'岭南派'这个称号"的话,那么,高奇峰早在1933年已去世,当时尚未有"岭南画派"之名,何来三人商量之事?可见那一说是不可信的。另外"北方来源"之说亦靠不住,因为它们的时间都在解放以后,比1948年要迟了好几年。可见,揆之以理,只有"约定俗成"一说比较可信。

        现在再回到派名争议的问题上来。那么多顶"帽子",又是"折衷派",又是"新派"、"革命派",又是"岭南派"……到底哪顶最合适呢?是否非得恢复"折衷派"的名称,便不能"体现它的思想实质"、"鲜明宗旨"呢?依笔者浅见,"新派"、"革命派"今天是不好再叫的了,(否则人家要问,难道别的地区、别的流派的作品就全是"旧" 的、"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至于"折衷派"一名,固然可以显示它"吸收外来营养"的偏于技术性方面的特点,却仍然难以体现它"艺术革命"的全部宗旨,尤其是有关"艺术与人生"的重要内容。再从这一画派的实际情况看,它发源于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那么,按中外画派命名的第一条通则(地域性原则),称为"岭南画派"还是比较适当的。

        可是,为什么外国现代的一些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等等,又多据艺术表现特点命名呢?须知那些都是重形式(甚且是形式至上)的画派,所以那样取名是理所当然。但岭南画派不同,它是形式与内容并重的画派(倘若从审美教育的要求看,内容还更重于形式一些)。假使勉强效法国外表现主义的现代诸流派,定要拥"折衷"命名之,那岂不是有违自己画派的本旨(至少是不完全吻合)?从逻辑学、词汇学的角度看,"名"与"实"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多元的、可变的,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岭南画派"这一名称只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它身然便具有了如上所述(据笔者为岭南派所下的定义,见前)的内涵。正如"扬州八怪"、"上海派"等也有

        它们的包括内容风格、技巧形式等各种艺术追求在内的特定含义一样。所以我们说,担心本画派一旦冠以"岭南"之名,便会显不出它的"思想实质"、"鲜明宗旨",或容易使人产生"以为只是狭窄的地区性的画家集团"的误解,其实都是过虑。

        可见,"群众的眼光"还是雪亮的,如"岭南画派"这个名称,不就"约定俗成"得挺好吗?

        什么是"岭南画派"?哪些人、哪些作品可以划入这一画派的范围?或者说;如何界定"岭南派"这一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岭南派传人与美术史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围外"、"围内"的不同看法。。

        先听听"派外人"的议论。有的说:"岭南派的特点主要是爱用熟纸、熟绢加上撞水撞粉的技法。"甚至说:"岭南派画实际是日本画的中国变种。""是西洋水彩画。""四不象,野狐禅!"这些贬义分明的过头话显然失之偏颇。较严肃的一说是:"所谓'岭南画派'是指广东一带的具有亚热带地方色彩的以调和中西艺术为主旨的画派。"这个定义也未能很好地概括出岭南画派的主要特征。

        黎雄才说:"岭南派要有时代感和地方色彩,要能受大众所接受。写画要以笔墨为主,渲染乃帮助气氛。能先行一步便是创作,跟后便是模仿。"赵少昂说:"岭南画派是要具有时代感的文艺思潮,还要有新的题材,美的构图,有神韵的笔墨和诗的意境,而达到真善美的效果,能使雅俗共赏。才是最好作品。"关山月则认为:"作为一个画派来说,不能排除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师承关系,也不排除它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色和惯用的手法,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主要问题,……实质上,岭南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肯定,主要因为它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揭起的艺术革命旗帜,主张以新的科学观点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调这种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只满足个人的陶醉与欣赏,也不是狭义的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而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更明确地把岭南派的特征归结为四点:"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以上这些,已渐渐靠拢了问题的实质,对人们深入把握岭南画派的特色有不少启发。

        我们知道,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或称三种因素):一是有共同的主张、观点(或称艺术见解、宗旨、思想、观念,形诸文字,便是纲领);二是有大范围内相似的风格特征(包括选材、布局的审美意向与表现手法等等);三是有一个具延续性(并往往有承传关系)的艺术家群。岭南派无疑正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有人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中,"称为'画派'非'岭南'莫属"。

        赵少昂原名垣,字叔仪,原籍广东省番禺县。赵少昂于1920年学艺于高奇峰的病态学馆。在1957年,他谈及绘画十六项六得时,其中一点是这样的:"秉承先师高奇峰遗教,继往开来,设岭南艺苑,于今二十稔,以促美育"。赵少昂明显地抱着发扬其老师的艺术而努力。他提出的"继往开来",放在高奇峰的前提下,应看作对高奇峰遗教作继往开来。从他学画过程来看,他的启蒙老师只有高奇峰一人。因此可以这样说,从学画开始,赵少昂已进入新国画运动的阵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高奇峰于1933年逝世时,赵少昂在画坛上已开始独当一面,并已在广东以外的地方如南京、天津、北平等地举行了个多展览。赵少昂成名甚早,李健儿亦指出他从高奇峰游后,"十年之间,艺名成立"。赵少昂十六岁从游高奇峰门下,三十岁前后已享有画名。他的艺名早播,固然由于他的天赋及高奇峰的悉心教导有关,同时背后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新孝故事。

        赵少昂九岁丧父,他的母亲替人作傭工,把他抚育成人。他于画事非常努力,而且时因过于劳累而生病。当别人劝他不必过份操劳时,他曾这样说:"人情好逸恶劳,吾宁不知。顾吾少孤穷,母氏劳苦,渐就衰老,而吾犹不力,将安能取美誉以为吾母慰乎。此吾不忍苟惰故也。"一位贫穷的年轻人,发奋向上来力争美誉,就是希望能使母亲欢喜,并以此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在赵少昂努力的背后,有一颗孝心,一个平凡的心愿,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艺术家。

        赵少昂在艺术的创作上,是从临摹高奇峰的作品开始的,然后发展出个人的风格。赵少昂于1932年努力于诗词,因为他早已察觉到诗与画二者相互的关系。高奇峰有《美感与教化》一文中,他谈到"诗趣",那是由物象而联想到诗文及有关的故实,而再引伸到绘画方面去。赵少昂的早期作品,已受到诗趣影响,诗趣亦成了他在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在《迷蒙月色满横塘》中,他写的是残荷初雪的景象,池塘里的荷叶,既残又缺,荷梗也变得干枯,并有三数上鸟瑟缩其上,尽是荒凉的意境,虽有一轮明月,亦未减景色的凄清。这一幅初冬的残景,再加上赵少昂所题的七绝,作品中有着浓厚的诗意:

        迷蒙月色满横塘

        几叶残荷减翠妆

        夜来露冷凝冰雪

        吱吱寒雀话荒凉

        这幅作品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作品富于诗情画意,是赵少昂风格的一个特色。

        抗战期间,赵少昂在西南各省生活了数年,饱览西南山水,对他山水方面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蜀江水碧蜀山青》中,写的是长江三峡的景色。赵少昂以三远作为表达的手法。因此他既可写出江面的景象,又可以写出高耸入云的峰峦,更可以写出簇拥的浮云。山上浮云涌动,山下水平如镜,这样一个对比,使画面 富于变化。这幅作品可以看作是对统传山水理念的运用,和画家个人艺术理念的发挥,更可以体会出赵光昂自然为师的成果,同时也是赵少昂在西南时的纪游。

        赵少昂在艺术的创作上是多方面的。他的花鸟草虫,被徐悲鸿(1895-1953年)赞誉为"中国第一人,当无出其右"。赵少昂在花卉方面的题材非常广泛,在他的《实用绘画学》一书中,示范的花卉就有数十种之多,可以看出赵少昂用功之处。在花卉的点缀上,他多配以小鸟或草虫,四时花卉,亦有不同的草虫作配合。举例说:赵少昂写木芙蓉时,他以为生长在水边的木芙蓉较为美丽,因此他便补以生在水中名为水马(俗称水较剪)的草虫。他所写的草虫,不独用来作为花卉的配衬,他还喜欢只以草虫为单一的母题来构成一幅作品。

        在草虫的描绘方面,赵少昂对蝉情有独钟。李健儿曾论述其中的原因:"然尤喜写蝉,称意之作,辑为蝉嫣集。盖取蝉之清高以自喻也。"《蝉嫣集》1936年出版,内容全是以蝉为主题的。从画集中,可以领略到画家在描绘草虫时的功力,也可以体会出他对创作小品的兴趣。赵少昂对蝉的绘画,一方面是画家在技法方面的反映,而另一方面,也是画家品格的诠释,一如李健儿所说,赵少昂喜欢蝉能寓意清高。对一个待母亲至孝的画人来说,同时亦如李健儿所描绘的为"能让君子",赵少昂以蝉自喻,正是个性的流露。《蝉曳声过别枝》显示了他在蝉的绘画一个新境界,他以极淡的笔墨写出叶和柳枝,因而把飞着的草虫突出了,可说是手法独造。赵少昂的蝉画,还在画坛上产生了一段佳话。齐白石(1864-1957年)曾托他在香港的朋友,向赵少昂求画蝉一面。

        同以改革理念来创作的"四家",他们的创作方向及法度,各有不同。"四家"在晚年中,绘了一些合作画,题材有花鸟、草虫及山水等。四位画家的笔墨功夫,各有法度,而在作品中的笔墨效果,没有凑合的痕迹,岭南四家的功夫,还是在传统的范畴里。他们亦如"三杰"一样,在努力对传统改革之余,仍不自觉地向传统回归。在这个回归的背后,却是漫长的探索与实践。"四家"以他们的实践经验,作为回归传统的基础,而并非以临摹为手段,这个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绘画革新运动,经过"三杰"及"四家"的努力发展,他们的绘画,已成为传统艺术的一个部分。

        关山月(1912-2000年)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绘画,一九三三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一九三五年入"春睡画院?学习,承师高剑父。一九三九年关山月先后在香港、澳门举办第一个"抗战画展?,颇受好评,《渔民之却》、《南瓜》、《海娃》、《三灶岛外所见》四幅作品入选苏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一九四三年关山月曾婉辞国立艺专教授之聘,与赵望云、张振铎及夫人同行,沿河西走廊到敦煌观摩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一九四八年关山月在香港和上海又举办了西南西北和南洋写生画展,同年又出版了《西南西北记游画集》、《南洋记游画集》。新中国成立后,关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并游遍国内大川名山及东南亚、欧洲,一九五九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著名《江山如此多娇》(宽9米、高6米)巨幅国画,毛主席又亲自为该画题字,大大提高了关山月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一九七九年关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幅国画《春天南粤》,尤值得一提的是,关山月的代表作《俏不争春》于一九八二年被日本《读卖新闻》评为世界名画。为了宏扬关山月的艺术,深圳市耗资6千万元在深圳莲花山南侧建立了"关山月美术馆?。现关山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画院名誉院长、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关山月擅长山水、花卉、书法,尤精画梅。关山月早年就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父亲就曾酷爱种梅、咏梅、画梅,受其熏陶,耳濡目染。他笔下的梅花花枝繁盛,如火如荼,枝干入铁,繁花似火,千姿百态。有繁花似锦的红梅,有傲雪高雅的雪梅,有朦胧柔和的月梅,有盘根交错的老梅,还有神奇各异的朱砂梅、情梅、雨梅……他的山水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九九○年五月,关山月在纽约东方画廊举办了《关山月旅美写生画展》,展出了包括3.57米长卷《尼加拉大瀑布》、2.36米长卷《太平洋彼岸》等30幅写生创作精品。港台澳的一些收藏家闻讯专程前往选择珍藏。另外,关山月的写生也颇具特色,他主张用毛笔写生,认为这样可以探索中国画的笔墨,使写生与练笔、速写与创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中国画创作的原创性与水墨的运筹在感受客体之初就浑然一体。他的写生稿线条流畅,刚柔相济,删繁就简,概括准确。

        在市场上,关山月的作品较多,且很早就在市场流通。一九八○年,当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开拍近现代中国书画后,关山月的作品就被推上了拍卖行。第一幅作品《红梅》就以10万港元高价出售,这个价格在当时是出人意料的,也是极为罕见的,超过了已故的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等名家,实际上该作有人为炒作成份,并不能代表当时关氏的实际价格。一九八三年他的《老鹰》在香港市场上以5千港元成交。以后,他的作品基本维持在1-5万元左右。到一九九○年,关山月的作品开始大幅攀升,一些作品突破10万元。一九九三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了关的力作《水乡一角》,创下46万港元的好成绩,为关氏作品市场最高价。近几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艺术市场呈现疲软态势,关山月的作品也出现了较大回落。一九九六年他的《山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被拍至6.6万元,一九九七年他的《行旅图》、《秋郊牧马》在翰海拍卖会上分别以3.3万元和4.18万元成交。2000年他的《陆游诗意图》被中国嘉德拍至5.72万元;他的《墨梅》和《月夜竹影》分别被翰海拍至2.2万元和3.96万元;二○○二年他的《红梅》被中国嘉德拍至1.98万元。笔者以为,关山月作为岭南画派的一代大家,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只要艺术市场转暖,他的作品有望走强。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