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先秦美术概况

        作者:核实中..2009-11-06 15:00:39 来源:网络

        (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被史学家称为先秦的时代包括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这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美术、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中祭神敬天的青铜器被奴隶主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发展的水平最高,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因此,有人称先秦时代是“青铜时代”。

        殷虚甲骨文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传说中有说是由伏羲氏创造,有说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从传世的文字实物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便有些类似“文字符号”的图像,这说明中国文字的雏形很早就已经出现。但中国文字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传世最早的要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它距今有3000多年,是殷商人在龟甲或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锲刻或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所写的黑色或红色文字,记载着殷商人占卜的内容,故又称为卜辞。从出土的甲骨文实物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己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纤细秀美,有的粗犷雄浑。

        甲骨文是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王懿荣偶然间从一些被当做中药“龙骨”的龟甲和兽骨上发现的,至今已出土15万片以上,字数超过5000个字。

        雄奇神秘的青铜器饰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据说,夏朝禹铸九鼎,于是九鼎便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后来,人们把九鼎的迁转当做国家政权更换的标志。史书中记载楚庄王曾向周王的使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问鼎”故事后来被视为有夺权野心的代名词。

        青铜器的纹饰一般以变形动物形象为主,最常见的有饕餮以及龙、凤、夔等形象。从这些纹饰造型中,我们看到的是熔雕、刻、绘于一炉的高超工艺,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艺术美。青铜器艺术为我国美术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形制最大的鼎器,长110厘米,宽78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大鼎腹内有“司母戊”三个籀文体铭文,从这三个字中不但可以看出商代文字已具有相当高的书写艺术水平,而且也说明这是一尊统治者为祭祀其母亲所造的青铜礼器。这尊圆形柱足托起的长方形大鼎,立耳、折沿突出体量感,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整体印象。鼎上的装饰主要由兽面、夔、牛、虎等高度夸张的艺术形象组成,增强了神秘、威慑的震撼力,是青铜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以线勾画的战国帛画

        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幅带有迷信色彩的帛画,描写的是死者祈求天佑这样一种楚人丧葬习俗。画中一位侧身的妇女,头后挽髻、长裙曳地、双手合掌、神态虔诚地祝福,她的左上方描绘的神龙祥凤,似在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该画用墨线勾画,用笔流畅而富于节奏变化,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以线条为基础的证明。

        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在短短的十余年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的长城、驰道等非常壮观,其气魄和速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秦的统治者还利用雕塑艺术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和显示王权威严,其中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现今考古发掘出来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一个共有4处,约2万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建筑群,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按出土排列复原,应有武士俑7000个,驷马战车100余辆,马匹100余匹,这些秦俑像一支军容整齐的军队,显示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威势,令人肃然起敬。同时,具有高度写实性的秦俑造型虽然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但仍然能清楚地体现出不同的相貌特征和复杂的内在性格,显示出秦代劳动者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人间图画——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汉代盛行厚葬,他们以为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天,所以竞相营造墓穴,里面雕绘墓壁,并烧制陶俑陪葬。刻有画像的画像石和模印烧制的画像砖就是被用做修造墓室的。从目前出土的情况看,画像石和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地。

        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有许多直接描绘现实生活,如生产、狩猎、战争、宴饮、娱乐、讲学等。《戈射收获图》反映的便是狩猎、生产的情景。该画像砖用模印烧制,砖上部是戈射图,画面上两个姿态优美的湖畔猎手正在向群鸟引弓瞄射,疾飞的水鸟似乎正奋力冲出画面,给人以湖面广阔、天空高远的感觉。而游鱼、秋荷、岸树,更点缀出周围环境的优美。砖下部的收获图,描写六个劳作的农夫,右边两个人挥举长镰收割,中间三个人弯腰采实,左边一人挑运,六个人的动态优雅,充满田园生活的诗意。

        篆刻的源头——泥封

        汉代以前的公私文书一般都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为了防止别人偷看或盗改,主人常将竹木简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并用代表自己身份的印章按盖其上,显出印文,作为信验,以防私拆。泥块干燥后很坚硬,这就是“泥封”,也称“封泥”。后来,纸、帛通行,封泥的办法也被印章直接印在纸、帛上的办法所代替。

        印章最初的功能只是检验身份的凭证,一概被称为“铄”(同玺),秦统一全国后,规定“玺”的称呼只能用于皇帝的印章,一般人的印章都称“印”、“印章”、“印信”、“宝”、“押”、“图章”等。历史上印章演绎了许多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的故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
        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据《礼记·丧服大记》画帷(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画慌(huang,又读mang)。《考工记总序》:“设色之工,画、绩、钟、筐、慌。”都是画出来的。目前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的帛画有:1949年,在长沙城东于弹库楚墓发现的《凤夔美女》1973年,再次清理发掘子弹库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件《人物御龙》帛画。 《凤夔美人》帛画,画上有一个们面姿态优美的妇女,两手前伸,合掌施礼。她的头上左前面还画了一凤一夔相搏。

        据郭沫若解释,概括起来是:

        (1)画中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

        (2)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成胜了灾难,是对生命胜利的歌颂,是对和平胜利的歌颂。

        (3)画的意义是一位善良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经过斗争而得到胜利。

        (4)画的构思把幻想与现实巧妙的交织在一起,表现了战国的时代精神。

        夔形特征,已不再似商周时代那种让人敬畏神气十足的样子,表现了人们对它的蔑视.《人物御龙》帛画,画的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所有物件,拂动方向由左向右,均趋一致,显示了进行的雄姿。人物形象和屈原诗中“高余冠之芨芨兮,长余佩之陆离”的描写,可以互相印证。画法用流畅的单线条勾勒为主,以平涂和渲染的色彩为辅,画龙、鹤、舆盖则用白描方法,全画中偶用金白粉色点缀。国画画法以线条为主,其源很古,其根很深。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来源 :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