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三国两晋南北朝——墨迹

        作者:核实中..2009-11-07 16:05:28 来源:网络

         墨迹

          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两晋时期的留存至今天的墨迹大多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的书法家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用笔挺健、朴拙。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韦诞、皇象、卫恒、索靖、陆机等,并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    
                                    

         ◇ 钟 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工篆隶、行草,尤以楷书擅名。有《荐李直表》、《贺捷表》、《宣示表》、 《力命
          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众帖中。
         ◇ 韦 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尤精题署。
          《四体书势》谓"魏氏宝器题名,皆诞书"。
         ◇ 皇 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吴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篆隶、章草,
          时有"书圣"之称。传为皇象作品有《急就章》,今有刻本流传,《天发神谶碑》
          传为其手书。
         ◇ 索 靖(244-303),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姊之孙,亦擅章草,传张芝草书而变其
          形,传世有《出师颂》、《淳化阁帖》刻有《七月》等帖。
         ◇ 陆 机(261-303), 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章草,有真迹《平复帖》
          传世,此帖曾在《宣和画谱》中著录,此帖和流行后世的刻帖中的一般章草不
          同,与王羲之的草书也不同,由此可以窥见西晋草书的真貌。
          流传至今的东晋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王羲之及王氏一门书家,为书法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 
          军",早年学卫夫人,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秦篆、汉隶及六朝碑版之长。一
          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有"书圣"之称,书法特点是奇而正,
          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帖中,
          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谢》、《丧
          乱》、《孔侍中》、《初月》、《快雪时晴》、《兰亭序》、《上虞》、《十七帖》、
          《乐毅论》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自幼从父学书,精诸体,
          尤以行、草擅名。与父并称"二王"。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芝、王羲之的书法衣钵。并一改
          当时的古拙之风,用笔英俊豪迈,饶有逸气,赢得了"破体"之誉。存世的墨迹有《鸭头
          丸帖》;小楷有《洛神赋》刻本,因残存十三行,故也称《十三行》。另有《中秋帖》
          、《地黄汤帖》、《廿九日帖》等,其中《中秋帖》为《三希堂法帖》之一。

          与二王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卫铄、王珣等人
         ◇ 卫铄(272-349),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
          因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所以卫夫人书名传之久远。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
          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
         ◇ 王珣 (350-401),字元琳,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和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乃
          族兄弟。珣之书法行书尤佳,传世作品有《伯远帖》。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迹主要体现在羊欣、王僧虔等著名书法家及南北朝的写经中 羊欣(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书法亲授于王献之颇具神韵,当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王僧虔(426-485),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并深受其影响,最善正行书,丰厚淳朴而有骨力,为时人所推崇,影响至唐宋。传世书迹有《王琰帖》。书品着有《书论》等篇。
          南北朝时佛、道两教空前发展,它们的思想道义宣传,适合了当时希望过安宁生活的人民大众,特别是给下层的僧道和广大的写经生们造就了书写经卷的机会,致使我们今天能够见到南北朝的经卷。此时的写经书体与同期士大夫阶层的书体很不一致。如敦煌出土的《华严经卷》,字体大都是扁方形,竖笔细,横下笔不顿,但收尾重而上挑,有点象隶书。实际上未有中锋和回笔,不讲究间架结构,随意落笔,似不经意。

        来源:网络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