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新课程下的线描画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5:43:52 来源:网络

          线,又可称为线条。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它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作为高中课程中的线描画教程,在形式上还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白描画或者是单纯的简笔画。21世纪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时代。过去的教育过程中,简单陈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已经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中线描画教学的需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线描画学习,就成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
          线描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线描画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新课程下线描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学工具与材料的选择

          线描因为使用工具的不同,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长期以来,高中的线描画教学在形式、运用工具以及材料上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实线可以是单色的,亦可以是复色的,在线与线之间或者线的上面也可以添加其他的色线,造成一种丰富的色彩变化。也可以用美工笔或者签字笔等,勾画出较粗的线条或较细的线条,和毛笔等软笔勾画出的粗犷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材料上可以选择不同色彩和质地的纸张,来丰富线描的表现力。比如宣纸上的线给人一种飘逸感,而蜡纸上的线则给人一种顿挫感。其实还有很多,材料和工具的不同,最后导致的效果随之产生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氛围。

          欣赏作品 提高审美

          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线条,它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元素。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作品,无论写实还是抽象的作品,线条作为创造形象和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绘画语言,显示出了丰富的表现力以及艺术美感。中国画中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条的生动画法。中国绘画史的线条,可从现代的水墨画一直追溯到仰韶文化中的彩绘画,历代对线条的运用各具风采。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较强的造型功能。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描画注重情感,富有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描画更具有理性特征。在欣赏习惯影响下,绘画中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力和民族风格。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任务之一。线描画教学中要突出线条的表现力。线描画中突出线条的表现力无非两点:其一,突出线条本身的美感。线条有粗细、浓淡、长短、弯曲等变化,在绘画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元素,体现画面的生动。其二,通过线条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质地等,让学生认识线条,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角度,表现物象。例如打散后再塑造的方法,学生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一张照片出发,不管照片上是什么内容,可以通过对线条的了解,把照片上的人物及背景用线条分解,可以粗细结合,也可以用浓淡或疏密等变化表现,经过自己对线描画构成的掌握,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对画面进行艺术再处理。这样,不管学生有没有素描基础,同样能画出具有个性的线描画,而这种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线描画的兴趣。

          同时,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写生,把临摹跟写生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写生有一定的限制。高中生人数多且个体之间的绘画水平有差异,为使学生都能参加,就要先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比如先带兴趣小组在校园中写生,先少后多,先繁后简,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一物体进行局部写生,然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构图写生,再将兴趣小组同学画好的作品,给其他学生做范本。这样学生有了直观影响以后,写生就具备了一定引导的基础,学生在上写生课时不会无从下手。

          现在的高中学生接触艺术熏陶的机会跟以前有所不同,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在经过简单的引导后,可以让他们先接触最简单的临摹方法,先易后难,先繁后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临摹其感兴趣的局部,然后用线条加以表现,让每一个学生都互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画出形式丰富多彩的作品。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线描画技法之后,可以再选取学生所熟悉且新奇感兴趣的物体作为绘画对象。这样,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让学生循序渐进,会使学生易于感知,增加兴趣,形成良好的开端。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