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述评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5:47:28 来源:网络

        郭雅希

        2004年12月25日至31日,天津美院设计学院、史论系、社科部、国画系及教务管理部门领导,由纪方修书记带队,一行 14 人前往香港教育学院参加 “第二届亚太地区美术教育”会议。
        参加这届美术教育会议的有来自香港本地、澳门、台湾、新加坡、日本、泰国、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七十多位专家和学者。会议自 12 月 28 日 至 31 日共进行了三天,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有:一、“后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二、“新时期艺术院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三、“后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则、思路与多向选择”等亚太地区专业美术院校、综合院校美术专业和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亟待思考、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就“后现代艺术的基本理念”议题,来自台湾花莲师范学院视觉艺术教育所的黄秀雯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既意味着人若要在这万变的社会中生存,必须靠“知识”来应付这多元的社会,因为科技不再是持久优势竞争的来源,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意。因此对与学生来说,不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的能力,而创造知识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创造力,即是将所知的知识经由创造思考方式加以比喻、类比、重组……等过程再造新知。因创造力是创造知识的动力,故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培养具有创造思考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就美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创造思考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来自香港教育学院艺术系的 黎明海 博士和 刘仲严 先生则有不同的见解,他们一致认为,创造力虽然是艺术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仅仅是所学的前人的知识加以比喻、类比、重组就能获得的。“创造力”本身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时代的意义。因此,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生活的诠释和应对,也包括对流行文化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认识、了解、分析、研究和学习”。
        提到对当下的流行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 郭祯祥 教授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流行文化只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它是消费时代过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它容易讨人喜欢,在结构、内容上简单而通俗,所以易于流行。我们虽然不能忽视它,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严肃文化、严肃艺术的研究和学习。严肃艺术虽然不是流行的、时尚的,甚至欣赏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艺术往往能够在并不单纯、并不讨人喜欢的外在形式下隐含着对时代、社会、人生和周遭世界并不被人注意的事物的深刻感受和认识。
        的确,过多的注重对通俗艺术的关注和研究,容易导致学生的感官与心智形成惰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隔裂开来,更不能有高下之分。实际上,在当代艺术中还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以通俗甚至粗俗的形式阐释严肃、深刻的话题;其二,是以严肃、媚雅的形式来表现通俗、简单的内容。
        在探讨“新时期美术教师的素质”这一课题时,与会的大多数人一致认为,在美术教师队伍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造型能力轻文化素质的提高;重专业技能训练轻教育理论的研究;重专业实践轻教育实习的风气。实际上,长期以来一直把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家混为一谈。
        天津美术学院的郭雅希认为,造成美术教育家与艺术家混为一谈的实际后果非常严重,对美术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知名的艺术家不仅其作品市场很火,社会声誉很高,而且几乎所有的院校在职称和各种福利待遇上都给予极大的倾斜,至于这些所谓的“腕”们,他们的授课态度、责任心、授课效果、授课质量,院校里既没有要求,也没有评估机制。而对于那些没有机遇成大名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事美术教学教研的教师在院校里长期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在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上严重失衡,这是美术教育在认识上的一大误区,也与美术院校领导层的误导有关。其二,无论是成名的还是没有成名的美术教师,都把“成名”作为唯一的最高追求,甚至将他们的教学空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作为制作“成功”的作坊,实际上,这种教学与封建社会的师傅带徒弟没有根本的区别。可以想象,这种教学模式,即使培养出来一两个“成名”的学生,也很难想象将来有多大的发展。由于过于功利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既没有基础的厚度,也没有面的广度。
        台湾国立屏东师范学院的 黄壬来 先生提出了“全人教育”和“全人发展”的理念。他说:“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本质上是具有不断自我超越与提高的自由自在精神。在不同时空架构下,他与自己,与他人,与其他生物,与自然,与其他知识结构都会随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这也是往真、善、美与和谐境地迈进的一个推进,这即是‘全人'理念。艺术教育的目的即是协助个人向‘全人'迈进。”他认为在个人向“全人”推进中,我们的艺术教育除了要研究艺术学、美学、教育学外,还要研究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生理学、生态学、技学、未来学、数学等十三个学科。这十三个学科的整合,是时代给美术院校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现代艺术教育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技能或只强调“五育均衡”的关键所在。
        广州美术学院的何炽萍还强调说:“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只是技能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学生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教学媒体的设计者,教学环境的创建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更是灵魂的塑造着,智慧的启迪者,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沟通者,……”
        在探讨“新时代美术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模式”这个课题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的发言反响强烈。尹少淳认为,“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科本体;二是学科的教育功能。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必须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同时必须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认为,这一原理恰似一个“ T ”字形,上面的横线,代表强大的教育功能和整个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下面的直线代表学科本体,即教育功能存在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由于专业院校、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不同层次,构成了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开拓思路,也构成了“ T ”型的横线与竖线长短不同关系的差异。
        尹少淳 先生用一个简单的字母,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世界文明已发展到如此的程度,美术教育延伸的内在动力不仅存在于美术学与教育学内部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于美术学和其他学科,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互动。说到此, 王大根 先生则更进一步引申,提出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五种模式——即, 1 、整体性:研究应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 、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开放性: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活动过程结果均有开放性。 4 、生成性: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和深入会不断生成新目标、新主题。 5 、自主性;有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结果以及指导教师。
        在香港教育学院为期三天的会议,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学者探讨的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幼儿美术教育,但是所触及到的时代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与艺术本体,艺术本体与跨学科教育却是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与会的学者们在各自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大为受益。天津美院一行十四人也受益匪浅。


        2005年1月
        转摘自《北方美术》2005年第1期总第48期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