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合理组织美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5:49:48 来源:网络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的推行与实施,引发了作为一线小学美术教师我的种种思考、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广阔而美丽的美术空间。
        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大风车》是如此让小朋友们痴迷,究其原因,其少儿综艺节目以巧妙的编排、新颖的创意设计,观众的现场参与、良好的竞赛氛围深深地吸引了全国的少儿观众。这类玩物“上”智的娱乐节目及节目中孩子们采用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方式,让处在美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我们深受启发。认真看看新教材,就会发现有大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玩紧密联系着。自然,没有意义的玩,与学习没有内在联系的玩,对学习没有促进或调节作用的玩是表面戏,也是不可取的。如何尊重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更好地了解和沟通学生的心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与游戏活动,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为学生缔造一个与他们的生活、情感、需要息息相关的美术空间也是一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这也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在活动中发现美,在玩中表现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我们就要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其学习愿望,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
        案例《泡泡乐》
        玩泡泡是每一个孩子都喜爱的活动,让他们画泡泡,似乎是太简单了,乍一看效果也不错,满纸是彩色的泡泡,可是我们该明白这不是编者的初衷。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表现泡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老师先玩吹泡泡游戏,让小朋友们仔细看:你发现这些泡泡是怎样的?说得妙的你也跟老师一起来吹泡泡。
        生①:泡泡大大小小。
        生②:泡泡有椭圆的、滚圆的……
        生③:泡泡有的是分开的,有的一串串的,像冰糖葫芦。
        生④:泡泡亮晶晶的,吹它一下会变形。
        生⑤:泡泡像镜子,看见里面有窗户。
        生⑥:有的泡泡一碰就破,有的掉到地上成了个半圆。
        ……
        生⑦:要是这些泡泡不破该多好呀!
        学生这一自然的惋惜,也就诱发了大家美好的愿望,让我们来留住美丽可爱的泡泡。看到我事先布置好的用不同方式来表现泡泡的六个美术活动区域,原先用彩色笔画泡泡的方式自然受到了冷落。讲清各种制作方法后,孩子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各自喜爱的美术表现活动中去了。在活动中,他们尝试并体验了各种表现方式:有用盖盖儿印的,用毛线粘的,彩纸剪贴的,橡皮泥做的,水粉颜料画的……在孩子们兴奋的情绪中使人体会到了这一教学活动设计的成功。然而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深入,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在学生的作品上随便指着两个相距较近的泡泡问:你们看这两个泡泡连在一起可能会是什么?
        生①:它们是小熊的眼睛。
        生②:可能是老师的眼镜。
        生③:是自行车的轮子。
        生④:是大风车的双翼。
        ……
        孩子们在我的点拔下又一次掀起高潮,在起先创作的泡泡上“画龙点睛”,远远一看,似乎画面一塌糊涂,然而你走近来,听孩子们说说,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这难道不是美吗?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大脑里有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学生在玩中发现美,在玩中表现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层层深入,有意无意中创造了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活动中发现美、观察美、感悟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得到了尊重,更为培养学生优秀的美育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张扬个性。
        新的教学理念跳脱了偏重知识轻视能力或只教不导的俗套,在要求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合作能力的养成对于矫正当今“小皇帝”“小公主”们的“目中无人”的心态起着潜移默化、晓理动情的作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人人平等,相互帮助、鼓励,密切配合,都以更大程度更多时间融入学习中,并通过不断磨合,使“自己”被他人所接纳、所喜爱而产生更强的成就感和求知欲。合作成员之间很容易明确共同的努力方向,或共同的“利益”所在,成员间的宽松、包容、体谅,会产生合力,容易迅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积极的配合。这将不断更新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完美和解放孩子们的个性。
        案例《鼓儿响咚咚》
        在教学时,因材料所限,我提议四人小组合作,让小朋友们集中材料共同使用,制作一个响鼓,并且每个小组用做好的响鼓组织表演一个节目。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每个成员都扮演不同角色,各有各的任务,均有发挥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孩子们为着同一个鼓儿努力着,商量鼓的颜色、形状,鼓的装饰,用鼓儿表演什么节目……小组表演时,有人背鼓有人敲,有人唱歌有人跳,真像是电视剧的道具制作场,热闹而又和谐。经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也懂得了珍惜:一段毛线、一小片彩纸,用过的一次性杯子,食品的外包装盒……都成了他们的宝贝。
        课堂中的游戏和竞赛是最能让孩子兴奋的了,此时他们会全神贯注,“奋不顾身”地用各种“手段”为自己的小组作贡献。这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时候,教师只要把握好游戏竞赛的“度”,设计出既合理又激动人心的活动,就能塑造孩子们飞扬的个性。
        案例《由小变大的画》
        在学生开始绘画活动前,我把全班小朋友编成若干组,由各组自行商量如何使画变大的方法,画的变化方向,画的内容,画具的运用等等,教师在上面布置好创意奖区、合作奖区、最佳成果奖区,以此
        激励引导孩子们更积极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之中。经过合作活动,孩子们想出了各种使画儿由小变大的方法。
        组①:将大些的画纸折小后从一小块开始画变大。
        组②:本组中成员各张小纸拼合变大。
        组③:从拆开的小纸盒反面的某一块开始变大。
        使画变大只是一种形式,而目的在于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不断关链,扩大合理想象的空间。所有这些想象都从一小块画面开始的,小朋友们很乐意这样去画,在不知不觉中大脑进行了想象与表现,小组的各成员都纷纷出点子、想办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力强的学生因能带动他人而自豪,能力较弱的学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将学习任务完成得比其他组更好更快而骄傲。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目中无人”心态逐步淡化,朝着“心中有他人胸中有集体”转化,个性状况不断改善,孤傲的“小公主”“小皇帝”逐渐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好搭档”,孩子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亮丽,思想境界越来越清新。
        三、在活动中进行评价,评价中得以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评述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一改现在常用的以各个等级来评定学生的作业的做法,而是在美术教学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评价自己与别人的作品,寻找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不可欠缺的成长阶梯,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实现,目标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案例《飞旋的纸条》
        我在课前作教学准备时遇到了困难,所做的飞旋的纸条怎么也旋不起来。经过多次试验才找出症结:飞旋的高度不够。上课了,我思索:是否把我的试验结果直接给予学生?最终我否定了,决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找出答案。果然,学生做好的纸条也不能飞旋,于是学生拼命检查是否自己做错了,还不时上来请教我。而此时,我稍加点拔:书上的小朋友为什么踮着脚在飞?聪明的孩子马上想到了,他们也把纸条举得高高的来飞。
        生①:老师,纸条怎么快到地上才旋起来?
        生②:我的机翼可能太短了,转起来不好看。
        生③:我的纸条的颜色不好看,要在上面涂点鲜艳的色彩。
        ……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找到的答案,远出于我的意料,在试验活动中无意地评价了自己的学习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使作品更趋完美。
        为了让学生享受更大的快乐,我又设计了一活动性评价环节。让同桌小朋友一组,一人上二楼放纸条,一人在下面接。他们在我的组织下在楼梯上跑上跑下,飞旋的纸条在孩子们的笑声中飞旋落下,多美呀!而有的孩子却玩了几次后跑进了教室,我明白那是他们对纸条有了新的发现与不满,要对它作进一步的“改装”。好多路过的教师迷惑地看着孩子禁不住问:“这是什么课?”我笑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美术,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在活动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所得,是多么快乐的事。
        事实上,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性评价,让学生在喜爱的活动中早一点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就能早些体会到艺术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愉悦,还有对自我的信心,对艺术的兴趣和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