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文物 唐寅 北京
      分享到:

      国有文博机构可否领航收藏热

        作者:核实中..2016-06-28 13:52:21 来源:网络

        虽然时令已过夏至,但是201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的尾声还是深深地搅动着苏州收藏爱好者的目光:6月30日,上海大众拍卖2016苏州春拍即将举行预展;苏州文物商店成立六十周年全国文物商店展销会20余家大咖现身,数千件拍卖品与文物艺术品一下子端到了苏州人的眼前,机会难得。

        百年前苏州人的收藏到底咋样?

        1956年公私合营时,一些古董店铺、珠宝商贩合并而成了苏州文物商店。从1956年再往前五十年的二十世纪之初,苏州人的收藏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

        作为一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历朝历代官僚、乡绅、文人雅士聚居之地,这些富贵闲人在文化需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培育出了浓郁的收藏之风。苏州发达的百工与名闻天下的苏作,与此种收藏之风相辅相成,共生共荣。资料显示,清末民初的苏州阊门周王庙弄附近,大小琢玉作坊有几十个,工匠则遍及全市。周王庙内是各路客商云集售卖珠、玉、翠制品的集市。

        与生产、销售兴旺相对应的是,苏州人消费玉器珠宝、文玩古董可谓传统深厚。富裕的乡绅、引退的官僚、书香门第等大户人家遇到喜庆婚嫁、祝寿等都会到各种珠宝古玩店内置办金银、珠宝、古玩等上乘物品,甚至一般市民百姓遇到婚嫁等人生大事也会置办几件重要的饰品。――藏富于民的传统就这样代代相传。

        然而,珠宝古董是非常特殊的商品,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只能凭眼力鉴定真伪,在极不确定的状态中进行交易。因此从业者因为技术高低不一而出现获利少或无利可图时,就会改行,因此到1949年之后,苏州专做珠宝古董生意的人已不多了,又因为社会风气的变化,金银珠宝、文玩字画很快沦为不受欢迎者。直至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期间,仅有的出售珠宝古董的窗口只为外宾服务,绝大部分普通苏州人与收藏绝缘。

        然而,苏州人对于收藏的爱好应该已达到“基因遗传”级别了。6月30日,苏州文物商店60周年影像展上,1994年5月8日出版的《姑苏晚报》就刊登了一篇十分醒目的新闻“古城兴起收藏热珍贵文物受青睐”,文中记录了“一名30岁出头的青年在一对清道光年间出产的珊瑚红茶盖碗面前驻足,辗转察看,花了一万元买下了这对珍品”。――这是二十余年前苏州人的收藏热度。

        征集到122件国家一级文物的苏州是可移动文物富矿

        作为苏州地区唯一一家国有文物商店,成立六十周年的苏州文物商店是苏州文物收藏兴盛的一个标志性机构。从建店开始至今苏州文物商店向博物馆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国家一级文物122件,二、三级文物1723件,其中就包括了元代釉里红云龙纹盖罐、元末碧山银槎、唐寅《农训图》等一批国家珍贵文物。

        征集、收藏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似乎充满了戏剧性的偶然,但事实上又是苏州收藏之风兴盛、专业人才代有传承的必然所在。比如1983年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由于担负着重要的文物鉴定工作,首批成员几乎全由北京、上海等重要博物院、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从国有文物流通机构中入选者,全国文物商店系统只有一位――苏州文物商店的资深专家张永昌先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张永昌因为在玉器鉴定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不仅应邀走进故宫开讲古玉鉴定,还持续多年为国家文物局的玉器鉴定专业培训编写教材、公开授课,他当年亲自选定的一批古玉,也是苏州文物商店重要的留参实物教材。

        张永昌先生去世之后,他的高足杨震华女士入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一个文物商店前后拥有两位国家级鉴定专家,这个纪录在如今的80余家国有文物流通机构中,仍然是孤例。2015年,杨震华出版了《古玉发微》,以苏州文物商店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古代玉器为例,较为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自张永晶起的古玉鉴定、鉴赏经验,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强烈关注。

        如今的苏州文物商店拥有40余万件库房藏品,在全国国有文物流通机构中名列前茅。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文物商店”不仅是个可以淘宝的好去处,也是一块影响力巨大的金字招牌,每年的文物展销会,不仅苏州,江浙沪的收藏爱好者都会闻风而动,希望能从文物商店的藏品中找到心仪的收藏佳器。

        面对收藏迷雾,国有文博机构要有所担当

        近年来,随着普通民众对收藏的日益喜爱,围绕着藏品的真假鉴定,也不断出现着令人迷惑的现象。从技艺传承角度来看,书画、玉器、瓷器等所有古代艺术品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仿”可以成为传承的开端,但也不幸成为制假的基石,在“一本万利”的驱使之下,大量仿制品以古代艺术品的面目与价格出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动摇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向前发展的根基。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