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杨晓阳 国画 艺术 北京
      分享到:

      杨晓阳:丝绸之路上的融合创新

        作者:施晓琴2019-05-14 09:09: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杨晓阳

          (2/2)丝路长安(国画) 238×600厘米 2004年 杨晓阳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日前,“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该展览于2016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启首展,陆续在广州、兰州、济南、成都、南京、重庆、西安等地展出,这是巡展的第12站。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此次展览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创作的近400幅作品,分为“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和“水墨精神”四大部分展出。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杨晓阳以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当下的人文风貌。这些作品来源于杨晓阳大量的生活实践,更来源于他30多年来以“丝路”为母题的文化自觉。

        1985年,27岁的杨晓阳和同学从西安出发,历时4个多月,沿“丝路古道”一路骑行到新疆,沿途做了大量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亲身感受“丝路”的壮阔大美。彼时的身心震撼,让他从此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30多年来,无论他在哪里担任着一些不同的重要行政岗位,他都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坚持“行走丝路”。杨晓阳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全部地区和国家,并不停地进行写生、创作,观察并记录着丝路文明的繁华,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拳拳热爱。

        在大西北,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名家赵望云、石鲁、黄胄等,他们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影响着“黄土画派”的刘文西以及更多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艺术实践不断证明,艺术的根在人民,艺术的源在生活。杨晓阳出生于陕西西安,并在这里度过了他整个青年时期。这片土地孕育了他爽朗的性格,也滋养了他与前辈艺术家一样“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理念和追求。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表示:“杨晓阳是在厚厚黄土高原中孕育出了质朴与博大的胸怀,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他西北汉子的宽容与敦厚,这些前提成就了他作品中的‘大气象’。”

        呈现的艺术格局是“大气象”,但创作的源头却都来自于生活和人民。杨晓阳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要关注生活和人民,他也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考,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勤奋创作着。杨晓阳说,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民中间,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方法,是他从刘文西老师那儿学到的。刘文西的艺术观念就是为人民而创作,创作方式即走到生活中去表现劳动人民。杨晓阳的学习不是在课堂,而是背着背包、背着塑料布、背着脸盆和鞋子直接跟随刘文西到生活中去学习。他多次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他看到老师刘文西的所有绘画状态,并从他身上学习了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怎么跟他们成为朋友,怎样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从此,杨晓阳对于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和创作的方式,有了方向。那一年,他14岁。名师育高徒,在绘画这条路上,他说自己没有走过弯路。

        从展出作品的4个部分可以看出,杨晓阳的创作道路经历了继承中国传统的“生活写生”“主题探索”阶段,从“丹青意蕴”中逐步开始中西结合的创新,最终直至“水墨精神”的写意升华阶段。这4个清晰的创作阶段,完整地呈现出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凝练的色彩语言和大胆的艺术创新。杨晓阳并不满足于自己在艺术探索上已经取得的成就,他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说道:“今天大家看到的实际上是我这30多年来的创作过程,它不是最终结果,我也仍然在探索未来的绘画之路要如何走下去。希望大家看过展览后多提建议或批评意见,助力我继续在绘画道路上做出探索,取得进步,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大众,回报美好时代。”这种不断超越自己并永不停止探索的艺术家成长之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展览开幕之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此次论坛的欢迎宴会上说道,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作为国家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杨晓阳将其坚守了30余年的丝绸之路题材创作汇集在一起,并在全国巡展,有着特别的意义,从中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前瞻思考和社会担当。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姜陆认为,杨晓阳提出的“大美术”“大写意”“大美院”3个理念对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坚持了30余年并还在继续的对“丝绸之路”题材的探索和创作,为后辈做出了良好示范。

        此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学术思考的课徒画稿,重在示范如何掌握从写实到写意的技法和观念。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