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浙江 国画 工笔 浙江
      分享到:

      “一带一路”浙江文旅建设进入“工笔画”阶段

        作者:王淼2019-05-15 00:08: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带一路浙江文旅建设进入工笔画阶段

        浙江省首批优秀非遗旅游产品——绍兴黄酒

        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关键时期,浙江非遗如何化传统优势为战略资源,勇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关键在于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画好“工笔画”!

        把非遗保护工作做好

        浙江是非遗资源大省,有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2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1068个省级非遗项目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基础扎实,各种非遗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建设大步推进,成效显著。要充分保护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一个民间故事,一出好戏,一首民歌,一段舞蹈,一曲评弹,一幅农民画,一张剪纸,一个民俗节庆,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很好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风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做好世界级非遗的申报保护

        浙江有10个项目列入世界级非遗。下一步,要加快构建世界级非遗项目“1+5+N”保护创新体系。“1”是1项世界级非遗项目;“5”是世界级非遗项目保护利用5个基本点,即一个项目履约报告、一个专项保护政策、一个保护传承实体、一个展示传播平台、一支深度参与该项遗产传承的群体(团体);“N”是根据该项世界级非遗特性规划设计的多个保护利用创新节点。形成一个统分结合、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世界级非遗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指导体系。

        要健全浙江省申报世界非遗预备清单制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以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把浙江优势特色彰显好

        要打造浙江“一带一路”的品牌。请外国友人来浙江,让他们到丝绸、瓷器、茶叶的生产生活生态区来追根溯源,体验考察,了解热爱中国文化。

        浙江有“丝绸之府”的千载美誉,而蚕桑丝绸作为当地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

        应在浙江建设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浙江不少地方桑园面积正在大幅度递减,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浙江“绫”有湖州双林绫绢、“罗”有杭州纱罗、“绸”有杭州都锦生丝绸、“缎”有杭州织锦,还有余杭清水丝绵等;同时在蚕桑丝织生产和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桐乡蚕花水会、南浔含山轧蚕花、德清扫蚕花地等相关民俗活动。建设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能全面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带动杭嘉湖种桑养蚕的发展,还将保持和改善中国茧丝绸业的发展环境。

        实施中华文化形象推广计划

        “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浙江发展面临重大的新机遇。要实施“中华文化形象推广计划”。确定一批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建立浙江“一带一路”文化交流“3+3+N”产品模式。如弘扬“老三样”,推出“新三样”。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用绸、瓷、茶为“国礼”,走红全球;当代新丝绸之路,应当“老三样”当先,“新三样”跟进,再有若干自选项目,推广具有浙江地域标记,具有生活性的、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产品,譬如木雕、竹艺、剪纸,或者木雕、珍珠、黄酒。

        要打造浙江历史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工程。譬如浙江可以创作木偶剧《徐福东渡》、皮影戏《马可波罗》、甬剧《王阳明》。

        要实施中国外向型非遗经济联合打造工程。鼓励非遗作品以及非遗文创产品,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做好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沿线国家民族宗教、审美取向及价值偏好的研究,有效性推进非遗作品、非遗文创产品内容、供销渠道、消费应用全链条设计,丰富沿线地区文化供给,形成品牌,促进文化消费。

        要借助孔子学院搭设的中外交流之桥梁,推广中国非遗。孔子课堂和中国文化中心遍布全球,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有力传播中华文化,浙江非遗要大力借助于它们“走出去”!

        让中国浙江成为世界非遗的大舞台

        要在浙江打造国际性非遗交流展示基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立体、生动、精彩的中国浙江,让世界更多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了解浙江。

        实施中国浙江对外文化交流新地标计划。杭嘉湖作为丝绸之府、宁波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港口开放城市、丽水作为青瓷之乡、温州作为南戏故乡、金义都市新区作为百工之乡和国际商都,理当成为浙江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合作的枢纽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地标”。

        走出去和引进来

        实施中国浙江对外文化桥梁工程,构建“一带一路”非遗双边、多边交流机制和合作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带出去,将国外更多的优秀资源引进来,创造更多价值。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性非遗保护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成立各类联盟。

        着力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民歌节、非遗舞蹈展演、国际戏剧日、手工艺博览会、非遗创意艺术节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非遗主题的国际文化交流论坛。

        要通过“义新欧”班列,全力发展“义新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要借力“一带一路”浙商基站,推进国际文旅产品集散地建设。建议依托浙商基站,或者借助当地华侨组织,建立“一带一路”浙江文旅工作站,浙商基站建到哪里,就在哪里开展非遗传承人表演和手工艺展演。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浙商基站的非遗交流与文化贸易。

        要联合高校培养中外留学生丝绸之路文化使者。举办“起航新丝路·文化使者”特训营,优选国外在中国的留学生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进行培养,为将来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要率先打造网络版“中国浙江文化新丝路”。立体、全面和广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做好对外宣传。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