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美术 北京
      分享到:

      点亮优秀作品 厚植文化自信——关于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引发的思考

        作者:徐军 2019-05-22 08:47:25 来源:美术报
        点亮优秀作品 厚植文化自信——关于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引发的思考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近日读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的文章,很受启发。笔者作为国家教材、教参的编写者和使用者之一,有一些点滴思考。我理解吴为山所提到的优秀美术作品,应该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那么,什么是经典作品?我们为何要推进经典美术作品进教材?

        美术作品与教材的关系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理解一下教材是什么。教材是教学的主媒体,也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包含文字和视听两大类。文字教材以教科书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本,一般要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审查和认可。教材适用于全国各地,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往往在美术教科书中得到最大程度地集中,构成学校美术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作品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即对用于美术鉴赏的美术作品,应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应保持适当比例(中国美术的比重应略大),尽可能选择具有启发性和范例性的美术作品或图片。国家课程标准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即将在秋季投入使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版本的高中美术教材,它们在内容选编上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这些举措也会影响到接下来义务段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内容的选择。

        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在教材中广泛分布,是具有一种沉潜厚积的力量的。艺术领域中,有开创性成果和优秀作品往往积淀着我们民族的集体智慧,每当我们观看或欣赏时都能获得心灵的润泽。尤其是经典作品,它们更是积聚着艺术家长时间的酝酿与构思,经历“三蒸九晒”。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形式上的锤炼,都透着艺术家的匠心与创作。因此,它们有被品读的价值。经典作品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力量。美术教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时代特色。

        优秀美术作品历经岁月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涌现出一批很有分量的经典美术作品,这一时期的艺术家重视对生活真实感的体验,在创作中强调造型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转战陕北》、《开国大典》、《南昌起义》等等。在教材中扩充优秀美术作品比例时,关注这一批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红色经典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的作者詹建俊在作品创作上,苦心经营,数易其稿,在形式构成上别具特色,艺术语言上高度概括。尽管当时很多人对这幅没有直接描绘硝烟炮火的战争作品不能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散发的艺术力量愈加强烈。再如石鲁创作的《转战陕北》,在创作作品前,作者已经有近10年在延安生活的经历,还参加过转战陕北的战斗,对当地黄土高原地貌环境及这个历史事件也非常熟悉,在作品中糅合文人画的传统进行新语体的创造,将领袖形象与黄土高原融为一体,产生了以有限之实指向无限之虚的意境。让人联想到了主席身后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画面气势撼人。正如美术批评家刘曦林所说:“借用山水画的高远之势,为此画奠定了壮美的基调”。

        静动态结合解读经典

        以前经典作品进入教材,没有很好地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在排版上也不够合理,致使美术教科书的视觉识别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强化,造成视觉中心混乱。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又充满美感的视觉识别系统,运用精美高清的视觉图片,可以带来视觉冲击力,这是另一种内在的教学素材。通过教科书本身的版面设计、精美图片选择和运用,这本身就是在传递一种审美,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学习。美术教科书设计还要进一步重视、优化教科书的教学助读系统,增加作品可视化的解析图、教学提示、核心阅读导览、对比性图表、知识窗、步骤图、创作年表、师承渊源、评价表、延伸阅读提示等等。此外,优秀作品进入教材,不能只是静态地运用,还需要活态化解析,其中、艺术家的构思创作过程中草图就是关键的一环,很多经典优秀作品,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都绘制有很多的创作草图,且反复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幅作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完成稿与最初的草创图相对照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把这个过程纳入教学过程就是向艺术家学习的过程,也是辅助读解作品的过程,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作为静态化的教材,对里面的作品阐释可以再系统、再充分一点。可以运用动态的方式,主要路径除了需要教师对文本图像的深度解读,还需要加强馆校合作,教材中的作品在很多美术馆、博物馆常年或不定期展出,馆校合作有助于发挥优秀作品的教育功能。大型展出不妨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教师可以现场进行讲解。美术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辅助,并把这种安排纳入到教学活动框架中。大型展出往往配备专题讲座,可以将艺术家自己的讲述制成视频,作为公共资源使用。中小学教师还可以把场馆开设的教学活动编制成课例,促进经验推广与交流,把图片、影像资料编制成优秀作品资源库。博物馆、美术馆有必要免费为教师充分备课提供技术与智力的支持。场馆负责教育拓展的相关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与教师携手开展一些主题经典作品的教育活动,协助教师在校园开设多种形式的优秀作品的展示活动,笔者在学校相继开设过一些主题活动,如“中国传世名画”、“艺匠古今”、“缥缃流彩”、“宋瓷之美”等,也曾与博物馆携手,在博物馆专题馆开设现场课堂教学。有的学校开设《每周一幅经典名作赏析》,艺术长廊,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数字艺术馆,进行全方位地展示。

        倡导重视优秀艺术家口述史

        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引领学生感受、理解、恰当地解读这些作品是关键,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艺术家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和心路历程。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备课,学生读解,加大力度开展优秀艺术家口述史料的采集与梳理显得尤为必要。优秀艺术家口述史是个人对事件的表述,对作品创作过程的感怀,表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时空,是有润泽感的亲身经历。即便艺术家本人无法完成口述史的采集,对关联度高的旁亲、交游度深的朋友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征集重要文献,摄像、拍照、录音、手稿图片的复制等。口述史的教育功能近些年越来越被重视,而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恰恰是口述史的叙事动力。

        总之,教材编写不是小事,阐释经典作品更不是易事,助推优秀经典美术作品进教材,也不仅仅是限于美术教材的单项选择,融入的路径还有语文、地理、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把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插图融入以上课堂,让学生徜徉其间,体会并感受我们伟大民族的丰富情感,借助美育的力量,落实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作者为正高级美术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