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美术 北京
      分享到:

      创作外的收获

        作者:admin2019-11-11 00:03: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畅想明天:打造千年雄安》作者马佳伟: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画的过程是在不断调整自己和增加难度的过程。对于主题的剖析和理解,必须跳出之前自己设定的小圈子。这要求自己不仅要面对艺术史里的经典,从中找到可能性的坐标位置,而且要从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历史、人类史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范畴中去寻找主题的表达方式。在主题创作中,除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外,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意志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客观历史的合理性,必须经得起方方面面的考证和推敲。二是专家的专业评审意见。比如,在处理白洋淀和桥的关系时,有专家指出“铁路建设不能影响原生态景观”。这个意见帮助我在构图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形成了目前的画面。再比如,詹建俊先生提出建议,通过写生去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的问题……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磨合和调整的过程,随着创作的深入,越发感觉其中的难度。它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笔一笔去画。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作者王奋英:

        经过几次的选题碰壁,我下定决心从家乡寻找主题创作的切入点,最终从“打赢脱贫攻坚战”选题中“精准扶贫”找到了想要的题材。为此,我在去年2月,于冰天雪地中驱车辗转7个多小时到达十八洞村的梨子寨“深扎”。在那里,我用心观察体会,真实感受到苗寨与5年前文献图片相比有很大变化,并进行了大量水墨写生与素材收集。后来,为了使作品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我又再次“深扎”湘西,走村寨、入农户、赶集市,以各种方式寻找、记录下生活中苗寨村民的生动形象,同时,还深入走访当年的贫困户,加强创作感受。后期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的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在创作过程中专家们提出的建议,让我清晰、辩证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深入研究素材,反复斟酌,推进完善。虽然期间经过了几次画面主题推翻重来和大大小小数次的改动,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深感获益丰厚。

        《冲出沼泽地带》作者周福林:

        在进行草图创作时,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毕竟很少画这种国家性主题创作,其创作难度难以想象,于是便向李翔主任和前辈们请教,几经反复,好不容易才确定要画什么。按照老师的指导,思路清晰了,酝酿构思和草图画起来也快,画完马上寄到北京参加评选,非常顺利获得通过。想不到,进入创研班后,草图“折腾”才刚刚开始,一轮又一轮的专家评审,第一稿、第二稿……反复看图,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一直到第六稿才终于获得通过。当时叫苦不已,现在反过来看,确实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真正知道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艰辛。为表现全军战士奋力拼搏、披荆斩棘的勇猛无畏精神,在节奏和笔势的力量上,必须倾注全部的精气神,奔放有力的画笔犹如尖刀、利刃,在画布上尽情挥舞,忠实再现军队勇武的同时,也体现出创作时的忘我和激情。创研班的学习,我的体会很深、收获颇丰。在未来的绘画创作中,我会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作者范春晓:

        虽然已经从事很多年的工笔画创作,但是关于国家主题性的美术创作,还未曾接触过。以前都是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点去创作,这次面对国家主题性创作的体量和深度有很大的压力。经过创研班的学习与创作,使我对艺术审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使我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不断升华。这次在诸多老师的指点下不但顺利完成了我的主题性创作作品,也认识到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新观念,不断地探索、创新。多次的看稿会,导师、学员在一起直面作品,分析作品,信息量非常大,不仅加深我对主题创作的思想认识,还在大量反复斟酌作品的过程中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许多新思考。结合创作实际进行反思,使我深深地感到主题性创作意义的重大,深刻体会到一位青年画家应该努力创作优秀作品的时代使命感。

        《快递!快递!》作者柳青:

        为期两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研班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创作学习经历,给了我继续向艺术深处探索的能量与启发。相信很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会清晰地记起中国美术馆后院斑驳的树影,和各位先生犀利的点评。这段时间里,吴为山老师为我们精心安排了丰富的名师课程,他跟我们交流也特别多;丁宁老师的课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奇异风采”,让我记忆犹新;邵大箴先生在他的讲座上对我们的主题性作品做了一一点评,言辞恳切,包含着大智慧;徐晓跃教授的哲学课把我们一知半解的中国哲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让我豁然开朗……我想,雕塑于我,既是理想也是职业,是我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通过创作表现当代是我的历史责任。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能通过雕塑艺术作品引起观众对自身、对时代的深入思考,就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追求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0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