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国画 艺术 北京
      分享到:

      笔墨里的江峡图景

        作者:江洁2019-11-18 00:01: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笔墨里的江峡图景

        江峡图卷 局部(国画) 1980年 关山月 关山月美术馆藏

        长江三峡作为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空间,一直是视觉生产的重要母题。从古至今,文人的诗歌、画家的毛笔、摄影师的镜头,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勾勒着这雄奇、秀美、神秘、壮阔的三峡画卷。而种种艺术的表达也追随着时代的洪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江三峡的图景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进步与独立的时代主题。2019年11月2日至2020年2月9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举办“三峡画卷——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展”,体现出长江三峡的图景变迁。

        关山月是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之中数至重庆,其间皆创作了大量反映重庆及描绘长江三峡的作品,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展览即以此为主线,上溯明清,下探当今,从绘画风格流变看古今画派对江峡图景的不同描绘。

        展览分为序章、“长江万里”“江峡图卷”“江山无尽”4个篇章。我们在展厅的入口设计了一段滚动播放的穿行于波涛之间的船头视频,意在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具有特定指向的叙述空间:观众将随此次展览主要艺术家关山月当年乘坐的东方红游轮一起,一览这沿着展线徐徐打开的“三峡画卷”。

        序章部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长江流域全图,试图带给大家一个整体上的地理印象,即长江在哪里,流经了哪些范围,哪些作品反映了长江的某个面貌。之后通过历史文献、出版物、图片等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对长江与三峡的咏哦记录,介绍了长江与三峡的综合视觉印象。其中1907年日本人藤木好三郎随同当时日本驻重庆领事白须直一行拍摄的《入蜀三峡》影集,是近代长江三峡留下的珍贵影像。

        “长江万里”篇章展示了从明代至近代关于长江和三峡的形象创作,梳理长江题材在传统文化中的系谱,希望向观众传达近代之前人们对于传统长江图像的理解及其所展现的文化精神。其中明代史忠《江湖寓适图卷》与明代中期的《千里江山图卷》分别体现了古人对长江之美的典型表达,更侧重于写意与寄情。在明人《千里江山图卷》部分,我们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在这件将近9米的明中期浙派山水画卷上方,悬挂了8幅关山月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江写生作品。视觉效果效仿的是轮船的舷窗,展柜外垂下的竹帘更是将观者视线限制在作品范围内。仿若舟行江上,依窗而望。脚下是文人墨客笔下更偏向意象的万古奔流不息的长江,眼前是凝固在画框中的具体而微的写实景色。古今交映,更能体会出古人(明代浙派)寄情山水和今人(岭南画派)精微写实的“笔墨当随时代”之感。

        接下来的展厅设计之中亦关注到这种时空交错的对比感。例如,将清代的《山峡图卷》与关山月创作的《嘉陵江之晨》放在一起,展墙则衬以巨幅的20世纪初拍摄的长江边停泊的小船。三幅作品中同样的江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穿越时空汇聚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的改造被提上日程,国画家们需要为工农兵服务,而不仅是停留在文人的审美层面。山水画家转向写生、画真山真水、画生产建设,着力于表现祖国山河新貌的壮丽雄伟。在这种新的视觉文化中,三峡重新进入画家的视野。“江峡图卷”篇章即展示了这种明显的审美变化。通过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两万三千里”的写生创作事件,引导出另一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长江航运局组织的艺术活动,并以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的三峡游历、写生与创作之旅为叙述重点,深度梳理关山月以《江峡图卷》为代表的长江主题写生创作及发展,展示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中国山水画家对三峡主题创作追寻的文化表征及深层意义,并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境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与此同时,《话说长江》纪录片开拍(1979年),三峡工程重新被提上日程。长江三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重要表征。

        因此,在关山月1978年的部分,在展厅设计了一个简单复原场景:小小的展柜里和展墙上挂了关山月、黎雄才1978年游历期间的合作作品,包括1978年二人来到当时的重庆博物馆(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时留下的合作《松梅图》;展柜中央的台子上,摆放了关山月、黎雄才等在白帝城的合影,正中是一本打开的关山月的三峡速写本,旁边摆放了他使用过的眼镜与钢笔,还有同时期的三峡船票及游览手册,似乎是关老刚刚伏于案前画完这幅速写,摘下了眼镜,一切都像是在游历三峡途中或者追忆这段游历时刚刚发生的场景。第二个重点设计是《江峡图卷》的展示。《江峡图卷》是关山月在1978年绘制的从长江三峡一直到建设中的葛洲坝的场景,长达14米,展现出新中国又一次焕发新生后蓬勃向上的勃勃生机。作者基于游历的海量写生稿和作品草图,都在一个区域单独展示,并使用定向音响感应式播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民国时期《川江号子》的录音,粗犷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号子与雄奇的峡江景色交相呼应,让人身临其境。

        “江山无尽”篇章讲述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集中创作之后,三峡形象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作为表达祖国江山形象的重要母题,成为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进步的精神象征。这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不仅展示了关山月之后创作的以三峡为主题的作品,他的学生、弟子,岭南画派的传人,别的当代画家也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个创作潮流之中。在这个部分加入的照片开始出现彩色的当代三峡影像。两相比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蓦然回首关山月,古今长江两三峡。从古至今,画家用手中之笔绘制出了不同的三峡画卷,或清新冷逸、或瑰丽雄奇。画在变,三峡也在变。沧海桑田,高峡平湖,不变的是寄托于画里的人的情感,是对无尽江山深沉的爱。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