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北京 美术 艺术 北京
      分享到:

      中国美术对外交流的现在进行时

        作者:陈思静2020-10-27 13:24: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

        当“疫无情艺有爱”“美美与共暖天下”“你一笔我一画”“绘成七彩染天下”等关键词陆续出现在展场大屏幕上时,中国美协在北京炎黄艺术馆迎来了一场丰收——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于近日在此举行, 130件中外美术佳作集中亮相,全面梳理回顾了十余年来中国美协实施“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等对外美术交流品牌项目的现实成果。

        展览分为“中国美术世界行十周年”“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十周年”“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中外画家共绘中国美丽乡村”“香港画家画香港”5大板块,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等诸多画种,主题响应“抗击疫情”“脱贫攻坚”“香港今貌”等主流时事热点,集近年来中国美协对外美术交流工作之大成。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说:“受疫情影响,中国美协赴外展览项目已全部推迟到明年举行,因此本次展览是中国美协今年最重要的对外美术交流活动。 ”


        以自信的眼光看世界

        中国美术对外交流是中国美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美术家立足中国大地,感受时代生活,用丹青画卷描绘今日中国的飞速发展,表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推动和平发展的信念;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家们秉持开阔的胸怀,期待与世界各国美术家广泛交往。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美术家希望传递什么样的声音?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从展览中或许可以管窥一二。

        中国传统泼墨大写意技法勾勒出蒙古套马手骑乘骏马、驰骋纵横的飒爽英姿,苍茫的蒙古草原,万马奔腾的气势扑面而来,贾浩义的《蒙古人》造型刚健、雄强、浑朴,展现了中国画追求神似的写意精神。秦代的兵马俑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布满朱雀等祥瑞图案的大门则暗含着国门之意,方向晖的《中华卫士》转借兵马俑的造型,将“武装”与“护卫”两种意象并置画面之中,暗含了对中华传统“以和为贵”精神内核的思考与解读;李静的《旦》用景泰蓝表现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拓展了材料语言的可能性,人物轻松而坚定的步伐,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程…… “中国美术世界行”项目通过进驻国外知名场馆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集中展示中国当代主流美术创作水准,“中国美术世界行十周年”板块则集中展示了该项目历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观众热捧的人气佳作。

        同样是走出去,“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十周年”代表着具备国际视野的中青年美术家队伍的阶段性成绩,展示了近年海外研修创作人员遍访世界艺萃的心路历程与成果;“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侧重于展现世界的缤纷多彩,囊括了五大洲各民族风情、“一带一路”沿线风情、国际热点、文化交融等丰富题材。

        陈散吟的《贵船消夏》描绘了依山而建的贵船神社,朱红色的神社入口与整体的深蓝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远处两排林立的立式灯笼泛着红色微光,画面笼罩着一种安静、神秘的氛围;叶莹的《山火前的昆士兰》中,一只考拉惬意地在洒满阳光的丛林中熟睡,显得静谧与祥和,但作者是借画警示人类应保卫地球生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徐国生的《远方》描绘了非洲纳米比亚一支即将消失的原始族群辛巴族,作品运用工笔重彩技法,以赭石为主色调,这与辛巴族人用红泥涂沫全身的习俗相契合,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非洲发展的良好祝愿……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走出去的视野更开阔、更多元,也更加自信。“伴随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中国美术家们也在不断收纳新的创作素材,拓展新的表现主题,以更加国际化的姿态融入人类文明语境。 ”徐里说。“他们对中国以外的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有自己的立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说,“这种认识在展厅里看画的时候很明显,即我有自己的眼光、有自身的立场,去看自身以外的一种文化和艺术现象。过去我们看西方时不太自信,现在有一种可以交流、对话的自信,这种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


        从中西走向中外

        展览呈现了中国美协对外美术交流品牌项目的现实成果,同期举行的中国美术世界行汇报展研讨会暨海外研修成果汇报会则试图挖掘成果背后的形成原因。会上,第11批海外研修全体研修人员依次向专家进行了成果汇报,现场专家对研修成果一一进行了点评。

        “非洲给我的肉体和心灵带来了双重的震撼。 ”陶锋的话让大家笑了。他的考察直接定位于西非的塞内加尔,在那他的体重减了40斤,“因为环境确实很艰苦” ,但也让他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他们的艺术无所不在,且非常直接。 ”刘凡围绕百余年来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壁画、油画、装置、摄影、新媒体等艺术形式,从身份认同的建构、身体的叙述以及空间的演变三个方面展开对墨西哥现当代艺术中的身份认同的认识。邹轶泓将研修切入点放在2019年维也纳当代艺术博览会,以此调研东欧地区绘画现状。此外,这批研修人员的足迹还遍布韩国、日本、丹麦、奥地利等地。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介绍,2019年,中国美协在全国遴选派出9位优秀中青年美术工作者。相较以往,本批课题更注重全面性和深研性,涉及国家广泛,同时研修的效果和质量也有显著提高:“该批研修人员的成果中,既有对传统经典艺术的直接体验、影响和分析,也有对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敏锐思考和客观评估;既有对纯艺术的品读鉴赏与阐释研究,也有对艺术品收藏的认真关注和深入解读;既有对手工艺术的条分缕析和审慎评价,也有对国家转型时期对艺术深刻影响的剖析, 9份视角各异的报告,在立足本土思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真调研国外美术传承及当代现状,呈现国际美术界的最新动向。 ”

        地域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家走出去的某种转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如今的海外研修工程从过去以西欧北美为中心,逐渐转移扩大到东欧非洲亚洲等地,“这是我们的一个学术转变。过去我们总是批评西方文化中心论,这和美术研究工作人员的知识积累、学术出处有直接关系。因为关于欧洲美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等方面的编译书籍较多,但是真正系统介绍东方美学的却很少” 。郑工认为这种转变是中西转向中外的概念转变,“过去讲到中国和外国美术的比较,通常讲的是中西,但现在是整个中外的比较,视野更开阔更多元” 。

        此外,研修人员的身份也和以往有所不同。“这次研修人员以创作者居多。过去海外研修基本侧重理论研究发现,对创作者在外语、理论写作方面可能适当放宽要求,但这一批研究人员在文本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思考方面也很突出。创作者进入到研究领域,这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郑工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建议研修人员从研修的角度向考察、研究、调研的角度转化,“我期待每一位研修者的成果不完全是纯学术的,应该带有更好的结论性、建议性” 。

        不管最终成果如何,对于出国研修交流,研修人员孙震生的话可能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研修不是目的,借鉴与发展才是初心。 ”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