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瓷器 艺术 美术 工艺 北京
      分享到:

      瓷上月照今古

        作者:张习武 王伟2023-11-12 08:01: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北京友谊文物商店藏清早期五彩鹊桥相会灯笼罐

          (2/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磁州窑《高士望月图》瓷枕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望月而生情愫,前人不输于后人。

        《诗经·月出》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其较早地将天上月与心上人联系到了一起,开见月怀人之先声。

        屈原《离騒》“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望舒称月,将飞廉喻风,写出了风的疾快、月的遥远。如此,在苍凉无限的时空里,见月而生思绪,道出了诗人寂寥无限的情感。

        南朝谢庄作《月赋》先有“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之叹,将郁结不解的愁对月高呼,正如后来的李白月下独酌之无奈;继之《月赋》又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朽之语开启先导。

        关于月亮的绘画作品,较早见于新疆博物馆藏《东晋墓主人生活图》,这幅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画,1964年出土于吐鲁番地区的阿斯那古墓群13号墓地,属于古高昌国文化遗址。此图中除人物之外,还画有蟾蜍、北斗七星、太阳和月亮等。隋唐以后纸、绢绘画蔚为大观,以寄情山水为主调的文人绘画勃兴,月亮在山水人物画中顺理成章地成为重要创作元素,此类作品散见于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此处不作赘述。

        早于纸本绘画描绘月亮的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河南南阳西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嫦娥奔月的场景。那画面之上圆月一轮,月中蟾蜍四肢舒展,嫦娥高髻广袖飞向月亮,整个场面十分热烈,堪称汉画之精品。南阳唐河出土的画像石,绘有月神将月亮高高擎起的画面,一样十分生动。四川、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也有专门刻画月神的作品,证明汉代关于月的故事已经流行。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双鸾月宫葵花镜,镜中蛟龙升腾之际,一厢双鸾并飞,结草衔环;一厢桂树逸芬,玉兔捣药,蟾蜍跳跃。人类对月的美妙遐想汇聚在镜面上。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均藏有形状各异的唐代“月宫镜”,镜中嫦娥翩翩然呈仙人之姿,观之平添无限情绪,古代美人如此对镜梳妆,自然能够心绪通达,美过西施,幻为嫦娥。

        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到了宋代被艺术家雕绘到了铜镜上。那场景是:明月高悬处,祥云环绕,鸾凤和乐;长桥卧波中,这厢明皇作揖见礼,略带几许谦虚,那端嫦娥高髻博带,恭身相迎。如此唯美之情节,自然就有了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成就出千古绵绵的《霓裳羽衣曲》了。

        唐代诗人徐夤有《贡馀秘色茶盏》诗,其中“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句,十分优雅地把明月与极美瓷器联系到了一起,瓷上月露出朦胧光彩。

        湖南长沙窑唐代执壶上有褐彩行书无名氏诗:“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虽然书法境界无堪夸奖,但一片青色的瓷面上,褐书“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之心声,观之使人顿生苍凉与凄美之感。

        河南鲁山窑唐代花瓷注壶上有刘长卿名诗:“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通体黑釉瓷上点缀三两处白色斑斓,配着这“明月前溪后溪”的诗,真是意境悠远、情趣无限。

        河北磁州窑出土有白釉瓷枕,那枕上诗道:“树白梅交粉,云低雁失行,只将天一色,可共月交光。”诗中将失行的雁、一色的天、皎洁的月关联在一起,书写在瓷枕之上,岂不更让枕上人凄凉感伤吗?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写着柳咏《玉蝴蝶·秋思》“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词句的金代梅瓶,虽然词句不全,但只“月露冷、梧叶飘黄”一句,足可见秋思甚浓,离恨重重。借月咏物,又借物写月,恰到好处。

        将月儿画于瓷上,起于宋代。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耀州窑“坤牛望月”碗,碗内壁刻牛,牛四腿弯曲卧于地上,头部高昂,仰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与之相似的还有,2017年香港拍卖公司拍出的一件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纹盘及深圳望野博物馆藏三彩剔花犀牛望月枕。虽然,图形细节不太一致,但仍可证明,宋金时期将犀牛望月图画到瓷器上不是个例。

        邯郸市博物馆有金代磁州窑《卧虎望月》长方形瓷枕。枕面上一猛虎半立卧,回首凝望云外之月。画法虽然十分随意,但情境趣味却一目了然。此图大概是取了宋诗人俞紫芝“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之意境。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火烧博望图》长方形枕。枕边落款为漳滨逸人,枕面栏杆回曲,松柏亭立,茅屋之内孔明倚灯深思,庭院之中张飞、关羽头顶上方北斗高悬,一派幽夜静谧场景。火烧博望当然发生在月黑风高之时,因此,此图只绘北斗而无月亮,如此正应和了故事的原始情节。但是,北斗当空的时候,人们会忘了那轮皎洁的月吗?同样北斗高悬的另一幅瓷画是磁州窑博物馆所藏的金代《君臣夜谈图》瓷枕,也是漳滨逸人所制,这件磁枕上,宋太祖夜访赵普,君臣二人秉烛夜话,窗外北斗当空,一派宁静祥和景象,只是远处的半轮月牙隐蔽在夜空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有元代磁州窑《高士望月图》瓷枕。此枕开光绘一高士立于巨石之上,脚下水平如镜,望月人举首眺望,远处明月高挂,天地交融,画面空旷,视野辽阔,月的遥远正显出望月人的放达与释然。

        世间流传有数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题材器物,通常的画面是萧何扬鞭策马仓促追赶,韩信牵马伫立江边,踌躇不知何之,与此相对的是山河之间明月当空,这一明月似乎照出了萧何与韩信的两向心境,也照出绵绵千古,无限功名,一样踌躇是人生。

        明代有貂蝉拜月题材见于瓷画之中,其画面场景多为八月仲秋之际、庭院香几之上,供奉就位,貂蝉持香跪拜。庭院之外,月儿当空。只是貂蝉太美,月只好半隐半露在云气中。与之呼应,貂蝉身后的牡丹花含羞待放,未敢张扬吐其华芳。正所谓闭月羞花也!

        北京友谊文物商店藏清代早期五彩人物灯笼罐,绘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此画面故事十分完整而生动:七位仙女飘然云头之上,鹊桥已经搭好,牛郎与老牛站于桥的一端,殷殷地望着他一年未见的爱妻,喜鹊盘旋,天上满月高挂,这高挂的月似乎与七夕的时辰不相符合,然而,这或许正是瓷画创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既然两人相会了,七夕的月还不应该是最圆最亮的吗?该店藏另一件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游] [霸]桥送别的故事:凄凄惨惨的场景下司马相如举手作别,卓文君含胸蹙眉,泪眼相向,画中柔柳依依,山石矗立,湖静波平,疑云成雾。如此,虽有月儿高悬,怎奈云雾几重。那月,虽圆而带缺,虽明而不亮。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