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书画 艺术 美术 版画 河南
      分享到: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作者:葛靓靓2024-06-11 08:08:20 来源:大河美术报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陈海燕、曹晓阳、佟颷、张晓峰 《天工开物》局部 水印木刻版画 2016年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以水印木刻版画《天工开物》为例

        【摘  要】阿恩海姆认为张力使物体偏离原有的位置从而产生一种紧张力,这种紧张力能带来运动感。作品中出现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一种不动之“动”的运动效果。阿恩海姆笔下的倾向性单指运动的倾向,以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天工开物》为例将倾向性的概念进行延伸,寻求增强艺术表现性,深化艺术品的精神内核的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使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倾向性;天工开物

        >>引言

        人们在平面的、静止的艺术品中,所能看到的“运动”是有限的。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是一种可视化的力,如果能在作品中表现出这种可视化的力,便可以使作品拥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性,因此,探究视觉艺术中张力的来源,可以掌握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本文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书中“第九章——张力”为理论依据,拓宽倾向性的概念。撰写论文之前,我对“艺术张力”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检索和学习。其间,牛犀所撰写的《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雕塑〈拉奥孔〉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的体现》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该文从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展开对雕塑《拉奥孔》的作品分析,拓展了我对艺术张力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形成了我的这篇论述文章。

        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倾向性张力的拓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将倾向性的概念延伸,以水印木刻版画《天工开物》为例,从物象的倾向性及文化的倾向性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论证艺术张力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的理解

        阿恩海姆通过正论与反论,对关于“张力”的现有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间,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艺术张力”的认识,第一部分深入研究人知觉到的运动感的来源,诠释了视知觉与动知觉的主次、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提供了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当艺术作品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结合人们拥有的大量有关运动的视觉经验,就会使这件艺术品呈现出运动感。

        (一)具有倾向性张力的知觉与动觉是两种不同的知觉

        阿恩海姆在阐释张力一章中,对倾向性张力的知觉的概念及其与动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他表示,一幅画中不能产生实际的运动倾向,这种实际的运动倾向会打破整体的平衡,在二维的画面中呈现运动感显得尤为重要,是艺术品充满生机与活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后,阿恩海姆在阐释张力一章中,对倾向性张力的知觉的概念及其与动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他强调了对于视觉感知到运动的存在这一过程的理解,认为人不是根据过去对物体移动的经验及经过联想将这种力施加给物体,才能够知觉到物体的运动的。眼睛看到的运动是可以不通过身体接触或者大脑思考,由大量视觉经验积累而成的独立的知觉现象,知觉式样中的“动”直接地或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所观看的物体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常见于静止的、平面的艺术之中,也称为不动之“动”,是艺术品一种极其重要的性质[1]。

        动觉即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的概念,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但动觉不是张力的知觉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加强因素。[2]视知觉活动伴有动觉,且视知觉接受张力的经验远没有动觉直接,但我们无法在二维的、静止的平面空间中看到真实的运动,因此动觉只能在倾向性张力出现以后才开始发挥作用。

        (二)产生倾向性张力的方法

        他列举了使画面中的物象产生倾向性张力、拥有“不动之动”的艺术效果的三个方法——倾斜、变形与频闪。

        倾斜即在产生偏离的状态下,该物体会呈现出一种为回归原定状态而形成的动感,阿恩海姆在书中将这种力称为紧张力,紧张力的出现能够产生物体正在运动的动感,使物象具有倾向性张力。

        变形是通过改变处在二维空间中平面的几何形状,同样能够使该几何形状具有三维甚至多维的视觉效果,是物象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偏离。《泉》中被安格尔刻意拉长的腿及《大宫女》中被拉长的脊柱线条,使原本僵硬、尴尬的姿势以一种优雅、灵动的状态呈现出来。

        频闪——在整个视域中,各个视觉对象的相貌和功能基本上一致,但它们的某些知觉特征——位置、大小或形状——又不一定要相同[3]。这一手段常见于未来主义画家的画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极力表现速度与动感,他们画中的人或者动物都拥有远多于原本数量的肢体,这些肢体是连续的、放射状的,这种重复的、不间断的图像将物象本身的运动感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增强。

        >>对倾向性概念的拓展

        为了使一幅静止的、二维的画作产生视觉上的张力,艺术家必须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抽象思维,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无论是作品的分割、构图、色彩,抑或是画面中的物象等都需要反复地斟酌与推敲。下文将以现代水印木刻版画《天工开物》中所具有的倾向性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物象内涵的倾向性传达出独特的精神意义

        我们常讲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描绘物象时,既要贴近该物象在现实世界中的面貌,同时,又要设法与该物象的真实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不同的物象本身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价值与精神内涵,通过仔细斟酌选择出能够帮助艺术家传达个人情感的物象,在增强画面可读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艺术品自身的表现力。

        以《天工开物》中出现的屏风为例,对屏风隐喻性进行解析。屏风是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家具之一,用于挡风与遮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屏风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又是抒发个人情怀与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寄托,屏风中的图式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式样,因此屏风在中国有着深厚、丰富的价值。在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双重屏风营造的时空重叠的情形,进一步深化了画面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这三重画面出现为意境的传达提供了更多的内容及趣味性。

        在现代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天工开物》的作品中,作者以屏风为主要结构,将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十八个章节里的情形,用艺术的形式贯穿起来。每扇屏风中描绘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场景,屏风的错落与转折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这些劳作像是发生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屏风中的画既有阴刻又有阳刻,阴刻的画面,稳定重心,增强对比,突出画面的重点情节。采用阳刻技法刻画的屏风,显得格外轻盈,仿佛透过屏风上细腻的薄纱,便可以跨越时空窥探到当时的场景。如屏风一样,很多事物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如古人画中的梅兰竹菊、戈雅铜版画中的驴的形象、巴尔蒂斯画中的少女与猫。在创作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物象去充实艺术作品,能够提高作品叙事的完整度,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

        (二)文化的倾向性传达出深厚的民族情怀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中,遗留下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气息,能够激扬起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荀子·议兵》篇中写“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更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强调集体主义。2023年春节档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结尾全军复诵《满江红》时,观者会忍不住参与背诵,在电影结束后仍难以忘怀,面临每一次兴衰危亡、天灾战祸,中国人民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价值追求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现代水印木刻版画《天工开物》由陈海燕、曹晓阳、佟颷、张晓峰四位拥有丰富水印木刻版画创作技术的版画艺术家对宋应星的著作进行的再次创作,将宋应星在书中描绘的古代手工业技术及书中所传达的对物之本源与人之生存关怀的继承与发展[4]。书中反映的既是造物,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生存态度和生产方式的体现。它选取并借鉴了以明代饾版水印技术,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创作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秩序都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原作,在新时代重新提起这本著作,重新梳理那个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的社会思想和知识体系,对于我们今天这个以科技、创新为关键词的新时代,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们也将成为生活与创作的养分。当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粹的再创作,为艺术创作者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结语

        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不同的倾向性,会使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气质与精神内涵,拥有某种独特的表现性与视觉张力。将倾向性从物体的运动倾向产生张力,拓展至视角转换、跨越媒介、跨越艺术门类甚至跨越学科等更宽广的概念上,给艺术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赋予更深远、更浓重的色彩,以极具视觉张力的面貌呈现给观者,通过艺术作品影响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杨佳. 阿恩海姆“力”与“平衡”的美学思想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3]杜艳娇.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J].大众文艺,2019(12):85-86.

        [4]朱犀.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雕塑《拉奥孔》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9(05):181-182.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