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设计 艺术 美术 工艺 河北
      分享到:

      设计的善与美

        作者:周寅辰 车嘉妍 杨梦晗 2024-06-11 08:12:48 来源:大河美术报
        设计的善与美

        埃托·索托萨斯设计的打字机

        《论语》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道德品格,“文”则指人的外表与装扮,当我们将孔子的这一理念放在设计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就可以理解为“善”与“美”的统一。“文质彬彬”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造物文化实用性、人性与心灵情感的结合。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看,设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用的关系也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不断变化。

        >> 形式追随功能

        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除去了古典设计的形式美与装饰美,认为具有良好功能的产品才具有美学价值。正如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所说:“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形式第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对建筑、日用品功能的追求尤其显著,新的建筑设计开始脱离古典建筑特定的规则和程式,追求形式上的自由。

        德国设计师米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主张简洁理性的建筑设计风格。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具有理性、简单、注重实用性的形式,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为这个建筑设计的巴塞罗那椅也是功能与理性的体现,讲究实用美。

        然而,过度的功能主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受到挑战。后现代主义时期,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人性化思想主导的商品经济急速发展,人们开始提倡满足心理需求的设计。这些设计不再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而是增加了趣味性。圣路易市住宅楼是典型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里面是独立的方盒子单元房,突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无论是外部结构还是内部空间都缺乏人情味,最终被政府炸毁,标志着人们对极端功能主义的反感,也标志着这一风格走到了终点。

        >> 装饰不是罪恶

        维也纳建筑师阿道夫·卢斯在追求简洁设计上几乎走向极端,认为“装饰即罪恶”。他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上尤为突出。其代表作维也纳史泰诺尔住宅几乎排除了所有与功能无关的装饰,只保留干净的墙壁与窗户,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要。孟菲斯集团对“装饰即罪恶”的理念进行了批判。孟菲斯的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将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内部和结构决定的一样,装饰也可以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离。孟菲斯的设计打破了功能主义观念的枷锁,他们大胆地使用颜色,配色既鲜艳明朗,又有一定秩序感和装饰性,表现出与功能理性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完全不同的态度。这些作品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人发现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还有情感的发泄和个性的表达。

        >> 美与善的统一

        孔子的思想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的统一,这也是设计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设计的善与美缺一不可,过于追求“善”就会走向实用,过于追求“美”则会忘记功能的基础意义,走向空洞。美与善的统一才是最被人接受的设计。

        埃托·索托萨斯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埃拉9003型电脑从操作者的使用和系统扩展出发,充分减少机体尺度,科学改进电源插口,巧妙利用色彩的象征作用,其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雕塑感。他后来设计的便携式打字机外壳为鲜艳的红色塑料,小巧玲珑而富有雕塑感,名叫“情人节的礼物”。其浪漫和诗意诠释了实用性和装饰美的结合。

        在中国也有这一类型的设计。瓦当主要用在建筑屋顶,具有防水、排雨、保护木结构和檐头的作用,也能增强建筑的整体美观性。瓦当的图案设计极富变化,有云气纹、几何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秦始皇陵出土的夔纹瓦当王体形庞大、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气势恢宏。工匠运用大半圆的造型,以不封闭的曲线搭配雄伟的夔纹,是中国传统工艺功能性和装饰性的典型结合。

        设计的善与美的关系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和使用者的消费心理相关。战争期间,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功能主义大受推崇,以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变,单调的功能主义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个性化的消费者,装饰的必要性也被凸显出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实用性和装饰性需要统一,从而做到既美又善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梁梅.设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周寅辰、杨梦晗系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车嘉妍系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工程系助教)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86(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