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北京
      分享到:

      刘万鸣:将生活的体察和感悟融入创作之中

        作者:中国美术报2024-06-11 12:59:04 来源:网络

         【编者按】

          刘万鸣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型画家,他的作品格调高古,以宋元传统为根基,擅长用传统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一方面他致力于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创新性发展课题;另一方面,他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创作了《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遣唐使》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性作品,还主持策划了“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等一系列大展,体现出了新时代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本期“对话”专栏,邀请刘万鸣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刘万鸣

          中国美术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在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刘万鸣:近十年来,我观察到美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转变。他们选择的题材和表达的内容,以及笔墨运用的形式,均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文艺理念。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继承与创造性发展,这是美术创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

          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内在的多元化特质。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当代画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事业的关怀,体现在他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励与引导。这种关怀不仅增强了美术创作者的文化自信,也促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国家主题性创作的丰富和扩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画家创作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中国美术报:作为学者型画家,您既研究历代画论,也研究历代画法,在您看来,今日中国美术“高峰”的标准是什么?

          刘万鸣:当代中国,中国美术“高峰”的塑造离不开深厚文化理论的支撑和时代高度的理论指导。这一“高峰”的形成,与我们文艺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历史证明,每当艺术理论思想丰富多元,艺术创作便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艺术与人民、艺术与生活、传统与创新等关系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指导。他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一思想为绘画艺术提供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在宏观层面,艺术应紧密贴近生活,画家在运用笔墨时既要学习古法,又需展现创新精神;在微观层面,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每一次全国性画展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各异,彰显了时代的多元性和艺术创作的丰富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广泛包容态度,更准确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为今日中国美术“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万鸣 田间 中国画 56cm×46cm 2015年

          中国美术报:一直以来,您坚持深入大自然,创作出了一批既具传统古典意境,又有生活质朴气息,同时蕴含着浓厚人民情感、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工作与创作经历,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切身感受,以及近些年您在创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刘万鸣: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始终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穿于工作和创作的每一阶段,深刻体会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2021年,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了“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这一展览让我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展览策划实施的过程中,刘文西先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长期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与群众共同生活,这种“扎根”生活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坚信,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艺术精华,同时激发创作的灵感。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我集中策划了“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该展览展示了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素描艺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素描是外来词,又是西方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但在展出的作品中却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元素,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创作方面,我投入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写生和体验。近年来,我对革命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前往革命老区,我深刻理解了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完成了百余幅人物写生,并以第一作者创作了《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性作品。通过深入学习传统艺术,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找到了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表达的方法与路径。十年来,我不断尝试、探索,努力在艺术创作中践行“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宗旨。

          中国美术报:近年全国画家会有很多大型主题性创作任务,面对这样的课题,如何处理好“要我画”和“我要画”的关系?

          刘万鸣:“要我画”与“我要画”之间的区别,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被动与主动之辨。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必须源自内心的主动和思想的转化。

          “我要画”不仅是艺术家创作情感的体现,更是其思想主动转化的关键。无论我们描绘的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每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通过笔墨的综合运用,将这些主题在思想上进行转化,使之更具深度和内涵、更具情感。以徐悲鸿先生为例,他笔下的奔马和醒狮,不仅仅是对动物形态的描绘,更是对中华民族顽强意志和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象征。这种从笔墨到思想的转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为花鸟画家,我时时在思考如何将我所熟悉的内容和技法,在笔墨层面和思想层面,转化为反映国家主题性题材的作品。如在作品《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中,我试图通过传统笔墨语言的当代转换,将这一跨越数千公里的超级工程在画面中展现出来。为了表现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空间跨度,我受到中国古代手卷的启发,通过统一笔墨的处理,展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转化。这种跨越时空的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的转化,也使我的作品更具有了整体性和深度的表达。以此,在创作中自然形成了具有情感的“我要画”的主动态度,通过笔墨的综合运用和思想的转化,将我们所熟悉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当代作品。

          中国美术报:您在日常创作中有哪些特别的习惯,这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刘万鸣:作为美术工作者,我深知个人爱好与创作之间的紧密关联。这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习惯、生活状态、生活经历和艺术阅历上,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艺术视角和创作风格。作为花鸟画家,我尤其热爱观察,闲逛时,无论是公园里的花卉、田野间的生灵,还是庭院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乐于观察、体悟的对象。这种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对自然细节的审视,已融入我的创作之中。画家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技法上,更承载着中国的哲学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这种哲学思想通过我们观察自然、心灵的转换,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我注重对物象细部的深入观察,同时也不失对整体的宏观把握。例如,在观察竹叶时,我会从远处审视其形态,再走近仔细观察;在描绘蜘蛛时,我会静静地盯上十几分钟,仔细观察它动作的同时,更审视它内在的神韵。正是这样的观察习惯,让我在创作时能够自由地挥毫泼墨,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源于我对自然的真实感知和深刻理解。

          中国美术报: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和展览计划?

          刘万鸣:我计划今年举办一个写生展,展出我一年来的写生作品。一直以来,写生对我而言,不仅是捕捉自然之美的手段,更是一种对艺术深刻思考的过程。在写生中,我用心灵去深入剖析、提取所观察物象中的精神内核,这让我始终与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之融为一体。

          我坚信,绘画不仅是写生的延伸,它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的作品既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又展现了时代的活力。同时,我认为当代画家的创作必须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我们的艺术风格如何,作品都应该体现当代性,反映当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反映现实的作品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挖掘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只有真正地走进生活,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新时代面貌、新时代精神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