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新闻 >> 河南 书画 书法 艺术 美术 河南
      分享到:

      深入传统 行稳致远

        作者:樊江涛2024-06-24 08:38:03 来源:大河美术报
        深入传统 行稳致远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篆书入展作品 樊江涛 书

        2009年,我开始学习书法和篆刻,参加了3年书法统考,在2012年考上了郑州大学书法专业。在大学期间,各种书体都有所涉猎,然而对于篆书和篆刻却情有独钟。篆书方面主要以商周金文、秦汉篆书、清代小篆等为主,篆刻方面战国古玺、秦汉玺印、明清流派等都学习过。

        我的篆书、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下简称“国展”)。本次国展我所写的篆书作品,主要取法秦汉金文。我从2016年开始,协助许雄志先生编写了4年的《秦印文字汇编·增订本》。秦系文字深深吸引着我,这几年对秦汉文字下的功夫也比较多,如秦印文字、秦诏版、秦兵器铭文、秦骃玉版、瓦书,以及汉金文等。由于我平日刻铜较多,因此更喜欢那些直接凿刻的秦印及秦汉金文,于是想用毛笔展现那种不求太多变化但却硬朗的线条质感。

        入展的篆书作品的内容是宾虹老人的《滨虹草堂藏印自序》。由于喜爱篆刻的缘故,时常翻阅古今先贤的印论,其中不乏精彩的篇章。宾虹老人在收藏古印、研究古印都是业内的大师级人物,所以选择了《滨虹草堂藏印自序》作为书写内容。

        在纸张的选择上选用了八尺整张的普通皮纸,写篆书对纸张的选择是比较多元的,但是用生宣或者皮纸,更易出苍茫厚重的效果。为了让作品更有张力,我将纸裁短裁窄,章法以自然书写,让主文部分成为一个整体,以朱墨题签做点缀来丰富效果,最后两行用略小的汉金文落款。

        这张篆书作品准备了很长时间,平时功夫都花在临摹上,巩固经典,保持书写手感。离截稿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准备确定创作内容,然后进入作品冲刺阶段。

        入展的篆刻作品, 主要取法秦印风格,也是在协助编纂《秦印文字汇编·增订本》,得以见到大量的秦印印花,于是喜欢上了秦印。为了追求秦印的独特面貌,我选择用铜刻刻制。金属通过凿刻有它独特的线条气息,铜的韧性和硬度使凿出来的线条形成自然的翻边效果,这是石头所无法比拟的。

        在篆刻用字上,刻秦印不拘泥于秦文字,而是在古玺文字、秦汉文字中进行杂糅,追求所用的篆字要精神,有古意,更要有书写性,我认为这是秦印的精髓所在。因为铜印较小,不易刻多字印,所以选择的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词语。制作印屏采取的是比较清雅的风格,凸显主题内容,不作过多点缀,铜印也不适合大面积的边款,让所有边款和封泥效果都甘做印花的“绿叶”。

        铜印和石头印不同,有些地方一旦出错,是无法像石头印那样修改的,只能重新刻制。选择好印章以后,开始根据内容去制作边款,我为每一个铜印都配上封泥效果,凸显其古朴。制作封泥有很多材质可以选择,红白打样膏,以及雕塑用泥,但是制作效果还不够逼真,于是我将所有的封泥效果刻在老陶片上,陶片自带的纹路会让拓片更加古朴。

        最后设计印屏时,采用简洁大气的风格作为展示作品的主要方式,而不刻意做花哨的视觉装饰。通过自己拼接制作,让每一枚印花都有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整体看起来古雅、协调。

        准备这两件作品用了将近50天时间,上午研究书法,下午研究篆刻,只为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不再遗憾了。入国展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书法篆刻艺术学习中,我将向前辈们好好学习,深入传统,多加努力,戒骄戒躁,行稳致远。(作者系河南印社理事、郑州印社理事、新乡印社理事、浙江兰亭王羲之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13 queries